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李觏评传 > 五、后学论李觏

五、后学论李觏

    李觏出身寒微,少年贫困,成年之后,两次应试,皆不中第,故"家贫亲老,弗获禄仕","饥寒病瘁,日就颠仆",而为"江南贱夫","南城小草民",他一生在贫病交加的困苦中挣扎。晚年,虽困胡瑗有病请假回家,李觏被推为太学直讲权同管勾太学,不久便因病请辞,同年八月卒于家中。由于李觏家族不贵,官位不高,而不为权贵所重,事迹不显。

    然而,李觏一生志大意坚,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关心国家,康国济民,著书立说,锐意改革,故为弟子所尊,学者所重。他的著作在明、清时代,便被人编成文集,予以刊行。但也许因为李觏不喜欢孟子,而为正统儒家所抑,而没有给予其应有的思想评价、学术地位。亦由于其社会批判思想,医国救民的社会改革理论,不屈不挠的奋发精神,名重一世的道德文章,而为后世学者推崇、评论、赞扬。现择其要者,作简略叙述。

    第一,道德文章,卓绝一世。

    后世学者们在评价李觏时,都一直肯定他的道德文章,为人品格,高尚风骨。称赞其人是"经明行修,道德沈纯","其实如秋,其受如海,外示舒发,中以直正","立心高古,履行修整,竭力养亲,雅高恬退";称赞其学为"讲论《六经》,辩博明达,释然圣人之旨,著书立言,有孟轲、扬雄之风","学通《五经》,尤长于《礼》。以文辞自立,其言大而正","文得自经中,皆自大处起议论","皆极当时之病,真医国之书";称赞其功为"如天焉,无不覆,如地焉,无不载。天地以万物遂成为功,先生以四海咸若为功。用则任公卿,尸教化;而不用,以夫子之道教授学者。后之览其遗书,则如其所以然"。总而言之是:"李泰伯先生??道德文章,卓绝一世,且多所著作,学者皆斗山仰之,盖屹然为宋代儒宗"。"一代之名儒,后学之师表,不但如古所谓乡先生而已。"就是说,其"立德,立功,立言"均为"三不朽"也。清代学者陆瑶林在《李泰伯先生文集原序》中说:"世之所称不朽者,315 自事功而外,道德文章其上焉者。若夫盛德可师,名文范世,俾千载下想见其为人,足以倾动名流,醉心雅彦,真所谓俟百世而不惑者也。执鞭欣慕,实获我心。李泰伯先生。"①第二、儒学正宗,理学之先。在清代以降的许多学者看来,李觏的思想理论,上承尧、舜、禹、文、武、周、孔、孟儒学道统真传,下启周、程、张、朱理学之先,而独树一帜、独成一家之学。如果深究李觏之学和宋儒为学之绪,则李觏之学乃宋学之绪,为周、程、张、朱理学的先导,正是由于李觏及"宋初三先生"之力为先,才使周、程、张、朱之学于后为盛。如说:"尧、舜以来,道统在君相,孔、孟以后,道统在师儒。有宋道学之兴,濂、洛、关、闽抑盛矣。然皆互相师友,渊源一脉。若夫上总孔、孟之学,下开濂、洛、关、闽之传,前无所师,后无所友,则唐昌黎子外,其吾乡泰伯先生乎!??予尝谓传道学者孟子而后惟昌黎,昌黎以后惟泰伯,泰伯以后,名贤继起,代不乏人,则皆昌黎与泰伯绵延一线之功也。"②李觏的后世孙李来泰,在《泰伯公文集原叙》中说:"孔、孟不作而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之复明于宋者,宋君相崇儒之① 《车觏集》附录三,第524-525 页。

    ② 谢甘棠:《重刊盱江全集序》,《李觏集》附录三,第535 页。

    效也。有宋之治不臻于尧、舜,禹、汤、文、武之隆者,宗君相任儒之不专也。夫儒者,代不乏人,而明道之儒,唯宋独盛,周、程、张、朱,其最著矣。然学问渊源,递相师祖,如家泰伯生于宋真宗之末年,是时理学尚未繁兴,公菰芦中一韦素耳,将伯无助,独挺然倡绝学于东南,其于干禄应制之文,屏弃弗习,一以《六经》四子为宗,阐析微义,股肱大道。??予以为自唐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