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王韬评传 > 一、投身宗教活动

一、投身宗教活动

太息者也。瀚观西人教中之书其理诞妄,其说支离,其词鄙晦,直可投于溷厕,而欲以是训我华民,亦不量之甚矣。顾瀚窥其意,必欲务行其说而后止,行之则人心受其害矣,"①当他听说有英国传教士准备在苏州布道的时候,他忧心忡忡地在日记中写下这样几句:"近英人杨雅涵至吴门赁屋讲书,言后将择地建礼拜寺矣。侏漓日迫,为祸日深,将奈之何。"②其次,表现在他对基督教义的理解总脱不了儒家思想的范围,基督教义常被他曲解为儒学教义。以他加工润色过的圣经代表本为例。与其说它是一个基督教作品,还不如说它是一个基督教和儒家学说的混合物,一位传教士在1890 年曾对工韬助译的圣经代表本下过如此评断:"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有一种全新的风韵。它相当地自由,摆脱了呆板生硬的结构。它是一个翻译者渊博学问的记念碑??但对它最经常最广泛的批评不是针对它的文学光彩,而是它与原作意义的偏离。它使人更多地联想到圣人的教诲而非天堂的神秘,一个缺乏经验和精神的读者很容易错把基督当成孔子。"③再次,王韬从不理会基督教教义的规范,他的个人生活的放荡恰恰是对基督教的讽刺。① 参见hen,BetweenTraditionandModernity,P.21.② 王韬:《瀛壖杂志》,卷六,196 页。

    ③ 参见王韬:《瀛壖杂志》,卷六,196 页;《弢园文录外编》,卷三,"传教上"。④ 王韬:《弢园尺牍》,卷五,"与某当事书"。

    ① 王韬:《弢园尺牍》,卷四,"与周弢甫徵君"。

    ② 《王韬日记》,第91 页。

    ③ Records 0f the General Conference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0f China Heldat Shanghai,May7-20,1890.转见于hen,BetweenTra-ditionandModernity,P.22.1855 年3 月18 日的王韬日记这样写道:"是日礼拜,赴五老峰听英人布道。下午,往访蒋剑人,一同赴虹桥左边勾栏访妓。接客者为沪上名花,来自扬州。稍可人意。"①上午唱赞美诗,下午逛妓寮,人格分裂一至于此,毫无基督徒精神可言。

    毫无教徒意识的王韬为什么要折磨自己,投身基督教事业呢?王韬自己的回答是:"教授西馆,已非自守之道,譬如赁舂负贩,只为衣食计,但求心之所安,勿问其所操何业。"②此话道出了王韬在事业选择上的实际功利取向。对此时的王韬来说,生存原则是最大最优先原则,而理想主义的意识形态则只能占据从属位置。王韬从甫里到上海,一文莫名,走投无路,是麦都思牧师为他提供了墨海书馆翻译圣经的工作机会。作为受恩之人,王韬对此铭刻不忘,他曾为此作诗说:"知己平生首数公,海邦物望最为崇,学从天授推无敌,道自西来证大同,有愧粗才怜阮籍,不将奇字诧杨雄,八年聚首情如昨,岁月因循感慨中。"③为了感恩戴德,也是为了保持继续工作的权利,王韬自认为有加入基督教的必要。因为,所有的传教士,包括麦都思在内,虽然并不强迫所有的与其一块工作的中国助手都受洗入教,但他们希望助手成为基督教徒的情感倾向则是毫无疑问的。一个皈依了基督教的中国人容易博得他们的好感,因而也易于得到工作和较高薪金。④王韬对基督教机会主义式的认同态度不是孤零零的历史事实,而是五口开放以后沿海都市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王韬在沪上的朋友大多具有与他一样的人生经历,如与他和李善兰合称为"海天三友"的蒋敦复生前也是一个基督教事业的热心人,但同样不欣赏基督教教义:他甚至留下遗文在死后发表,以儒家学说大批基督教教义,弄得曾经赞颂过他的艾约瑟等传教士大为尴尬,不得不在《北华捷报》上著文予以解释。①"蒋敦复现象"或"王韬现象"印证了这样一种文化结论,即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生功利为目的的世俗的伦理文化,宗教意义上的精神信仰和追求历来就相当缺乏。

    缺乏宗教信仰和追求并不等于缺乏文化归属感。王韬在现实利益的考虑下投身于基督教事业,却不能因此而一刀斩断他与固有传统文化的精神联系。只要这种精神联系或文化归属感存在一天,王韬对基督教的"认同"就只能是物质层次的勉勉强强的"屈从"。而"屈从"必然带来精神世界的人格分裂。可以毫不夸张他说,王韬是一个典型的两面人。一方面,他为生活和工作环境所迫,不得不表示相信基督教,愿意为传播福音四处奔走;另一方面,他又竭力掩盖自己与基督教的关系,甚至对基督教出言不恭,大加讥讽漫骂。王韬所写的书信、日记至所以时而出现赞赏西方宗教的文字、时而又恶言相向,其根因正在于此。

    ① 王韬;《蘅华馆日记》,转见于hen,BetweenTraditionandModernity,P.② 《王韬日记》,第92 页。

    ③ 王韬:《蘅华馆诗录》,卷二,"送麦西士回国"。

    ① NorthChinaHerald.Septemberl8,1891.(南京大学图书馆藏缩微胶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