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王韬评传 > 三、转变中的思想

三、转变中的思想

在上海传教译书,推广西学,颇有建树。合信是马礼② 王韬:《弢园尺牍》,卷四,"与周弢甫徵君"。

    ① 王韬:《弢园尺牍》,卷四,"与周弢甫徵君"。

    逊的女婿,既是传教士,又是医生,曾为王韬治愈多年不治的足疾,著泽有《西医略论》、《内科新说》、《妇婴新说》、《英汉医学词汇》等,对近代医学知识在中国传播推广和中国近代医院的产主贡献巨大。慕维廉与王韬关系亲密,常对王韬讲述世界地理,著有《地理全志》。林乐知为美国传教士,曾随王韬学习中文经典和历史,并为王韬讲述西洋历史。著有《中东战纪本末》一书,王韬曾为之作序。王韬在上海与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西方传教士"周旋揖让"13 年之久,大大拓展了他的眼界,丰富了他的知识结构,日后他能写出《泰西著述考》、《美利坚志》、《法兰西志》、《俄罗斯志》、《普法战纪》、《法国志略》、《火器图说》、《四溟补乘》、《西古史》、《西事凡》等著作及大量有关西学的文章,追根溯源,在很大程度上要归之于这一段因缘。而更重要的是,上海时期的这些社会生活必然要引发王韬对华与夷、中学与西学关系的重新认识;前者与后者到底何者为优?

    有一件小事很能反映西人与西学对王韬思想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王韬来自地气潮湿的苏南水乡,患有多年不愈的"老烂脚"。1857 年左右此病骤然加剧,四处溃烂得使王韬无法行走。王韬没有办法,只好回乡治病。但是,"遍谒吴门名医"的结果却是"皆穷于技"。①弄得王韬为此不但"阮囊钱尽",而且抑郁寡欢,疑心"是中有鬼","几无复有生人之乐"。②有人建议王韬去看西医,但王韬从来不信西医,置之未理。一个偶然的机会,主持上海仁济医院(座落在墨海书馆的隔壁)的西医合信发现了王韬的脚病,主动提出为他根治。王韬半信半疑地接受了治疗。未出数月,顽疾"霍然若失","健步远行可二十里许"。③此一亲身体验,使王韬对西人西学的态度大为改变。此后他在对西医介绍时已不无推崇之意,如他在介绍西方医学时曾这样写道:西人于医学最严,必先于其国中考证无讹,然后出试其技,惧以疏庸杀人也??合氏前时行医于粤东,著有《全体新编》,讲论脉络脏腑,殊为精详。其目击多由于剖割,虽逊于仁者之用心,而审治较切,或鲜至误??合氏自信其书必得享盛名于百年之后,洵非虚也。①在《外国牙科》一文中,王韬对比中西医对牙病成因的不同解释,更明确地表示了自己对西医的推重。他说,中国民间称"牙有虫者,以芍敷之,顷刻可出"的说法是不明事理的胡编乱说;而西医"牙府"、"牙痍"、"烂牙"的病理解释却"实能洞究其原"。因此,求助中医治牙几无善法,只有西医才能求其疗治,无不获痊。②在十九世纪中期的上海,西方人士周围往往都聚集着一些中国知识分子,他们可被称为新兴口岸知识分子。与这些人的交往也促使王韬转变思想。王韬在上海时期时相过从的朋友有李善兰、龚孝拱、应雨耕、蒋剑人等。他们大多是精于西学的一时之秀。海宁诸生李善兰为数学家,"在沪十年,著① 王韬:《弢园尺牍》,卷三,"与朱癯卿茂才"。

    ② 王韬:《弢园尺牍》,卷三,"呈涤庵师"。

    ③ 方行、汤志钧整理:《王韬日记》,第16 页。

    ① 王韬:《瀛壖杂志》,卷六,198 页。

    ② 王韬:《瓮牖余谈》,卷五,121 页。

    有《续几何原本》、《谈天》、《代数学》《代微积拾级》、《重学》、《植物学》等书,皆与西士从泰西算术中绎而出之者也。其所自著者,为《则古昔斋算学各种》。"③据伟烈亚力说,这些著译,即使是在近代早期的英美,也足以使李善兰成为名人。④龚孝拱是龚自珍的儿子,时在英国领事馆工作。应雨耕为浙江人,随父做官至广东,入英国领事馆当通事。龚与应都曾去过英国,懂得不少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王韬日记中有多处向他俩请教的记载,如咸丰三年七月十一日(1853 年8 月15 日)日记这样记道:"应雨耕来,告知英国之行及海外见闻,秉笔记之,名之日《流海笔记》。"①咸丰十年三月二十六日(1860 年4 月16 日)日记也记道:"顺道访孝拱??欲留心于数学,因乞《数学启蒙》一书,为人门阶梯。"②蒋剑人为上海宝山诸生,时在慕维廉处教中文,佐译过《大英国志》等西学书籍。与上述这些朋友唱合交接,甚至同室工作,要想完全维持注原来的对西学西艺的鄙夷和排拒态度显然已是不可能的了。

    上海滩上随处可见的物质形态的西方科学技术也对王韬世界观的转变产生了正面的催化作用,逼迫他放弃夜郎自大的对外心态,因为,在蒸蒸日上的西方物质文明面前,谁都无法再继续坚持"天生贵胄"的优越感而大骂"奇技淫巧"。请看王韬自己对他第一次见到西洋"奇技"时的感受所作的描述:阛阓间所陈西洋奇器,俱因天地自然之理创立新法,巧不可阶。如观星镜、显微镜、寒暑针、风雨针、电器秘机、火轮机器、自鸣虫乌,能行天地球之类,下至灯瓶盂碟,一切玩具,制甚精巧,亦他地所无。③余寓之南邻,美国妇秦娘者,国色也。家有西国缝衣奇器一具,运针之妙,巧捷罕伦。上有铜盘一,衔双翅,针下置铁轮,以足蹴木板,轮自转旋。手持绢盈丈,细针密缕,顷刻而成。余偕孙次公往观,次公口占二十八字贻之,云:"鹊口衔缕双翅开,铜盘乍展铁轮回。掺掺容易缝裳好,亲见针神手制来。"近时此器盛行,缝人每购一具,可抵女红十人。①这一类的记载可从王韬的上海时期文字中找出一大堆来,象煤气路灯、自来水、照相机、牛豆苗、挖泥船等他都有记载。这些记载的共同特征是:字里行间已抑制不住对西方器物与技艺的倾慕赞美之情。

    人是社会的产物。西器、西学、西人充斥的商埠文化环境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在王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转变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王韬参与的科学活动在洗刷他的旧观念方面功效卓著。人一旦接触科学,接受了以实验、实证为前提的科学精神,就不可避免地要以理性主义的态度来看待生活中的事物,而建立在儒家教义基础上的旧观念也就不可能再四平八稳地保持它旧日的姿态。陈学旧说抵挡不住新兴西学的强劲进攻。王韬正③ 王韬:《瀛壖杂志》,卷四,127 页。

    ④ 转见于hen,″BetweenTraditionandMOdernity″,p.① 王韬:《瀛壖记事》(抄本藏于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图书馆藏有复制件。此据hen,″,BetweenTraditionandModernity″,p.15 英文转泽。② 方行、汤志钧整理:《王韬日记》,第157 页③ 王韬:《瀛壖杂志》,卷二,36 页① 王韬:《瀛壖杂志》,卷五,166 页。

    处在一个从传统封建文人向近代改良思想家转进的中转站上。

    上海时期后一阶段工韬的思想变化主要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第一,承认西人与中国人一样,同属文明种族。在某些方面,西人且略胜中国人一筹。

    初到上海时,王韬常以《左传》上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一类的语言来形容西方人,认为他们都是"不若我甚"的野蛮人种。但到了后半阶段,他已经能以比较平静和理性的心态来客观地看待西方人。他开始但承西人也有人类共有的"颇喜为善"的天性,认为耶稣亦能使人迁善改过,"道垂于千百年,教讫于数万里,亦足以证明彼土有杰出之士"。①至于"智"的方面,"西人于学,有实证可据","皆精思苦诣,穷极毫芒";"天算之学,西人精干中土十倍";②西人注意体育,身体壮实,西方女子,"姿质明莹,肌发光细,中国江南佳丽亦难于比美"。③因此,西方人不论是在体质上、智力上,还是人格上均不在中国人之下。在1860 年的一封致徐有王的信中,他甚至对封建顽固派"拘牵义例罔识变通"、"执春秋内中国外四夷之说"的言行提出了批判,喊出了中国"甲兵不如彼、财赋不如彼、机械不如彼"的令人震惊的口号。④第二,承认科学的价值,强调中国有学习和引进的需要。

    王韬在给周弢甫的信中对数学曾说过这样的话:"即使天地问毫无此法,亦非憾事",但时隔两年,他就在日记中表示要"留心数学"了,⑤他的思想在不断地变化之中。

    事实上,1860 年前后的王韬已经非常着重西方之学,如在他的另一则日记中,他又这样记道:"清晨,吴子登来,同访艾君约瑟,将王叔所译《照影法》略询疑义。艾君颇肯指授。"⑥在他这一时期的书信中还多次出现赠西书给地方官或朋友的记载。这些都表明此时王韬不仅重视西学的价值,而且已经把学习西学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王韬还进一步呼吁中国统治阶级应尽快放弃尊己贬人的心态,主动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他曾这样写道:"予以为国家当于西人通商各口设立译馆数处,凡有士子,愿肄习英文者,听入馆中,以备他日之用。其果精深英文,则令译西国有用之书??今君青先生开府吴中,其算学为海内宗师,可于各县书院中别设历算一科,悉心指授,则西学不难大明??此亦千载一时不少失之机也。"①王韬思想的变化在上海时期虽然才刚刚开始,但它却具有跨世纪的历史意义。尽管这种变化还主要表现在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态度方面,没有涉及更广泛更深层的政治和经济领域,其中甚至不乏对传统的怀念之情,以至新旧杂陈。可它的历史指向性、进步性则是毫无疑问的。它预示着中国历史将出现一个新的转机。

    ① 王韬:《瀛壖杂志》,卷六,197 页。

    ② 王韬:《弢园尺牍》,卷三,"与韩绿卿孝廉"。

    ③ 王韬:《瀛壖杂志》,卷六,205 页。

    ④ 王韬:《弢园尺牍》,卷四,"上徐君青中丞第二书"。

    ⑤ 方行、汤志钧整理:《王韬日记》,第156 页。

    ⑥ 方行、汤志钧整理:《王韬日记》,第156 页。

    ① 方行、汤志钧整理:《王韬日记》,第8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