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安徒生传 > 第八章 童话之王

第八章 童话之王

  安徒生又是多么思念一辈子受穷受苦的死去的善良母亲啊!他的《母亲的故事》就是以一位纯朴、贫穷的妇女作为主人公的。死神夺去了她惟一一个孩子。母亲在茫茫黑夜里,冒着大风雪去找孩子。为了问路,她把一双眼睛交给湖泊,用自己的胸脯温暖快要冻死的荆棘,使荆棘长出了绿叶开出了花。她为了进入死神的有魔力的花园并救出她的孩子,拿自己的一头美丽的黑发向看门的老太婆换了一头苍老的白发。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啊!多么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啊!他写这篇童话时,想到自己的母亲的伟大形象,写起来感情充沛,十分投入。

    安徒生的这一集童话特别受读者欢迎。

    《两位男爵夫人》反响也很好,海伯格读了这部小说,给安徒生写了几句友好的话,并宴请了他和他们的几个朋友和相识,在宴会上举杯祝贺说:“祝贺这部小说,让它像在春天的林间漫步之后那样清新吧。”海伯格和他已完全和好了,这是多么不简单的事啊!安徒生处于一种十分友好的气氛中,“辛酸已被忘掉,新的甜蜜留在记忆中”。不久,《柯莫湖的婚姻》被搬上了舞台。

    1849年,安徒生创作了童话《亚麻》,还发表了童话剧《比珍珠和黄金更贵重》。

    《比珍珠和黄金更贵重》在俱乐部演出大获成功。俱乐部有2500个座位,在一连串的演出中,全部戏票顷刻之间出售一空。这出戏不仅儿童喜欢看,大人也喜欢看。从上层到最底层的各阶层人民都来看这出戏。这使安徒生得到很大的荣誉和满足。约定给作者的酬金是100元(在俱乐部演出本来是不给酬金的),由于场场爆满,俱乐部又补送安徒生100元。

    第二年安徒生又为这个俱乐部戏院写了一篇童话喜剧《北方的梦神》。它表现这样一个主题:健康、好脾气和灵魂的宁静远比金钱的价值高。这是一出需要大舞台的戏。导演兰格对于尽可能多地在俱乐部这个有限的舞台上演出这出戏,表现了最大的关怀和爱护。演员们都高兴演这出戏,也很尊重作者。这出戏的戏票也是一售而光。但演出过程中波浪起伏。由于这出童话剧是用诗的形式写的,演第一幕时观众没听懂,乱哄哄嘈杂起来;第二幕,也受到讥笑;第三幕开始时,有几个观众走了。但接着剧场里安静下来了,观众聚精会神地听下去,惟恐听漏一点内容。剧一演完,胜利的喝彩声响彻全场。幕落时,人人兴高采烈,长时间热烈鼓掌。这出戏演了好几个夜晚。一天晚上当演出结束时,一位穷工匠两眼泪汪汪地抓住安徒生的手说:“谢谢你,诗人安徒生,这是一出神圣的喜剧!”没有什么比穷朋友的这种评价更使他满意的了。

    一天早晨,安徒生的朋友哈特曼抱住安徒生的头流着泪说:“她死了。”哈特曼夫人——一位天赋极高、朝气蓬勃、幽默热情的女性——去世的同时,他们的最小的孩子——小姑娘玛利娅突然病了。安徒生的童话《老房子》里描写了她性格上的一些特点。这个两岁的小姑娘,一听见音乐和歌唱,总要随着它跳起舞来。一个星期天,她进入她的姐姐们正在唱圣歌的那间房屋,一听圣歌便跳起舞来了。她的音乐感很强,而圣歌的节拍很慢,使得她总是先出一只脚然后再出一只脚,就这样,她按整个圣歌的拍节跳完了。在她母亲断气的时刻,这小姑娘的头颅低下了,好像母亲向上帝祷告过似的:“把我最小的孩子给我吧,她不能没有我呀!”母亲的棺材被抬到教堂去的同一天晚上,这小姑娘也死了。

    几天以后埋葬在靠近她母亲的一座坟墓里。安徒生还记得有一天晚上,这小姑娘要去洗澡时,他开玩笑地问她:“我可以同你一起走走吗?”她回答说:“不,先生,我太小了,可是当我长大点时,你就可以了!”多么纯洁、天真的一个小姑娘啊!她死后躺在棺架上,还像天使一样美,安徒生还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人死后还这样美丽,脸上弥漫着一种崇高的静谧,神圣的肃穆。

    和平在各国上空翱翔,春天的阳光普照大地。这一年春天以最美的姿态出现,安徒生的小故事《区别》就来源于这种情景。他的大部分诗歌和童话故事都是来源于外界的环境。他用诗人的眼光深入观察人生和周围的大自然,就不断地发现美和独特的童话故事,独特的诗的东西。一次安徒生遛出城外,来到普雷斯特湾的朋友们那儿。那儿的年轻人都希望鹳鸟在他们屋顶上筑巢。“等我下次来的时候,”安徒生开玩笑说,“鹳鸟也会来的。”第二次,他清早一到那儿,就飞来了两只鹳鸟,忙碌着在屋顶上筑起巢来。这一年鹳鸟飞来飞去,按迷信说法,预示着安徒生也要远走高飞去旅行。的确,安徒生又去旅行一次,不过只去了瑞典,旅途很短。瑞典是他多次旅游的地方。他在战争期间也去过,那儿的一组组画面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把一组组画面或印象写成了一篇篇童话,其中有一篇题为《麦秸的话》的童话,这是根据那时一件真事写成的,一次在法伦的市长花园里,围坐着一圈年轻的姑娘,她们手里拿着四根麦秸在玩。她们把麦秸的末端两根两根编织在一起,据说当这四根麦秸全都这样编成一个整体时,编织人有什么愿望就都能实现。她们希望安徒生试一试。“可是我不相信这件事呀!”他回答说。不过他还是拿了四根麦秸,答应她们,假若他能编成一个整体,就把他的愿望告诉她们。他打了结,一张开手,四根麦秸就合在一起了。这时他不觉满脸通红,变得迷信起来了,违反理智地相信这件事了。

    “那么你的愿望是什么呢?”她们问。

    “希望丹麦大捷并且很快获得光荣的和平。”

    “愿上帝赐福!”她们齐声嚷道。

    那天,碰巧的确传来了弗雷德里西战役胜利的捷报,麦秸的预言真实现了。

    他根据瑞典印象记写的童话还有《凤凰》、《祖国》、《一个故事》、《演木偶戏的人》等篇。他把它们编成了一个集子,取名为《在瑞典》。这本书在1851年出版了。其中于1850写的那篇《凤凰》既是童话,也是散文诗,抒情幻想曲。其中涉及到诗歌的渗透一切的力量与美,以及诗歌同生活的密切联系。永远自由的凤凰像闪电一般神速地到处飞翔。凤凰一会儿停在婴儿的枕头上,当母亲在摇篮旁边给婴儿唱摇篮歌的时候。凤凰一会儿停在穷人的陋室里,使那儿充满紫罗兰的香味。它一会儿停在英国的露天煤矿上,或者格陵兰的冰原上,或者圣洁的恒河之滨……到处有它的踪迹。凤凰停在莎士比亚肩上,他就写出了美丽的诗篇。一听到凤凰的歌声,古代北欧的行吟诗人就弹唱出了优美的歌子。每一百年凤凰都要在烈火中再生一次。……现在,诗人在宗教赞美诗中听到了它的声音,受苦受难的工人们从中得到了慰藉。

    安徒生以后在自传中曾谈到《在瑞典》一书,认为它比他的其他任何一部作品更能表现他自身的最大特征:对大自然的美妙、幽默、抒情的描写,有如抒情散文一样。《在瑞典》一书的英文版和丹麦文版同时在英国出版。

    安徒生生性好动。就是在哥本哈根,他也不是整天关在屋子里冥思苦想,而是喜欢在大街小巷散步。四月天气喜怒无常,时晴时雨,人们时而穿冬装,时而穿夏装。九月份的树叶像各种彩笔抹过一般,绿的绿、红的红、黄的黄。沮丧的十一月份里,行人愁眉不展,又是打喷嚏,又是擤鼻涕……一切他都观察得非常细致,脑海中涌现出种种形象。

    他登上城墙,极目远眺,汪洋大海,过往船只,目光所及,尽收眼底。他穿过城墙,稍前几步,两幢阴森森的建筑物出现在眼前,是监狱,是济贫院。在那里面发生过多少秘而不宣的伤心事啊!走到城墙上看,那一群群赤脚孩子来回奔跑,大喊大笑,引起他的多少遐想啊!往下走,城墙边,一位年轻绅士和一位衣着华丽的胖女人相伴走了过去,一个要饭的小女孩怯生生地前去乞讨。夜幕降临时,一对情侣在一棵大树下说着情话。一个年轻的女佣人,不知为了什么事哭丧着脸,无精打采地走过去。一个瘦得皮包骨脸色苍白的女孩子站在屋角,不知正在等着什么人。

    所有一切,都逃不过安徒生的眼睛,引起他思考和探索,他总能发现别人所发现不了的东西,想到别人所忽略的事情,找到童话故事的题材,产生诗的激情。他到外地旅游,到国外旅行,新鲜感觉就更多。他常说:“旅行就是生活。”在哥本哈根,在故乡欧登塞,在所到的各个地方,在他的视线下,到处是活生生的生活和童话素材,因此他的创作的源泉永远没有枯竭的一天。

    从1852年起,安徒生开始以《故事集》书名出版童话故事。“在丹麦民间语言里,‘故事’一词可以指充满幻想的童话,也可以指普通的故事。”他作了这样的解释。这就更加强调,他不想把童话局限在只给孩子们看。事实上,他的童话大人看起来也是津津有味的。这部《故事集》包括《一年的故事》、《城堡上的一幅画》、《完全是真的》等六篇童话。

    在1853年出版的第二部《故事集》中,收进了《伤心事》、《各得其所》、《柳树下的梦》等五篇童话。这一年作者还补充增订了《我的一生的童话》。

    对以《故事集》出版的童话,有的人认为不如以前的童话有趣了。这些人没有看出,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又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在英国出版的《雅典庙宇》杂志发表一篇评论说得对:“在离奇、幽默亲切等方面,安徒生先生的小故事是无与伦比的。让那些要求为我们的断言拿出证据的人读一读这本书里的《毫无是处》、《伤心事》、《柳树下的梦》、《完全是真的》等篇吧!让那些指责这些故事是小玩意儿的人试试创作一篇如此完善、精致和有启发性的作品吧!这些故事的篇幅的确很小,而且大多是写琐事和平凡的爱的,但它们却是真正的艺术品,而且就其本身说,应该受到所有热爱艺术的人的热烈欢迎。”

    安徒生对《柳树下的梦》里的主人公——手艺人克努得寄予了多少同情啊!克努得和约翰妮两个小邻居,从小青梅竹马,生活在一起,常在那棵美丽的老柳树下玩,听卖姜饼人讲一对姜饼人相恋的故事。后来约翰妮进了京城,上歌剧院当了歌唱演员,克努得则在家乡小城里当一名皮鞋师傅。他是那么爱约翰妮,后来终于鼓起勇气到哥本哈根去看她。克努得平生第一次拿她送给他的戏票到戏院去,他看到了什么呢?他看到约翰妮是那么美丽,那么可爱,可她在舞台上跟一个生人结了婚。不过那是在演戏。克努得星期天又上她家去看她。这次她一个人单独在家接待他。“你这老实的、忠诚的人啊!”她说。她这句话使克努得终于说出了早就要说的话。他告诉她,他怎样热烈地爱她,她一定要做他亲爱的妻子才成。约翰妮的面孔变得惨白,她严肃地、悲哀地回答说:“克努得,请不要把你自己和我弄得痛苦吧。我将永远是你的一个好妹妹。除此以外,我什么也办不到!”克努得感到世界似乎塌下去了,他的思想像一根无所归依的线,在空中飘荡。他的心都要裂成碎片了。“我小时候一起玩的兄弟,你一定会握一下你妹妹的手,作为告别吧!”她这样和他告别了。克努得回到鞋店里,心事重重地走来走去,感到处处是阴暗、空洞和孤寂。他到处流浪,换工作地点,只要一看到接骨木树和柳树,就会触景伤情,要换到另外的地方去。后来他在米兰的一个善良的德国老板那儿工作。一天,老板带他到一个大歌剧院去看戏。他看到了什么呢?舞台上约翰妮穿着丝绸,戴着金饰和皇冠出现了。所有的人都为她鼓掌,给她掷花朵和花环。演出结束后,在街上,人们围着她的车子,把她拉着。克努得站在最前面,最为高兴。车门开了,她走了出来,她温柔地向大家表示谢意。克努得朝她的脸上望,但是她不认识他。一个胸前戴有星章的绅士伸出手臂来扶她——大家都说,他们已经订婚了。克努得痛苦万分,离开他的老板,辗转跋涉,来到了一棵大柳树下。这时约翰妮出现在他面前了。还有那一对姜饼恋人也在他面前,告诉他,他们定婚了。克努得和约翰妮高兴地到教堂里举行婚礼。约翰妮的泪珠滴到克努得的脸上。他于是醒来了。原来他在那个严寒的晚上,坐在异国的老柳树下做了一个甜蜜的梦。“这是我生命中最甜美的一个时候!”他说,“而这却是一个梦!上帝啊,让我再梦下去吧!”于是他闭起眼睛,又睡过去,做起梦来了。第二天早晨,村里人到教堂去做礼拜,发现柳树下坐着一个手艺人。他已经冻死了。

    安徒生看到,多少小手艺人、渔人、小店伙计、船夫等下层民众没有出路,十分凄惨。这些人对“幸福”作过美好的憧憬,对爱情作过“奢望”和努力,但到头来一切破灭了。他们不单在物质生活上潦倒,在感情上也深受打击。一腔真诚的热情,在现实中受到嘲笑,有的甚至在失望和孤寂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1854年安徒生到维也纳、威尼斯旅行,之后又到德国旅行,为他的全集做了大量出版的准备工作。之后,他出版了由彼得森插图的故事集。增订的由彼德森插图的故事集,除包括过去出版过的许多童话外,还收进了不少新写的童话,如《依卜和小克丽斯汀》、《她是一个废物》、《光荣的荆棘路》等等。1857年起他出版了八集新的故事,一年出版一集(个别年头出去旅行或发表别的作品除外),有时一年出二集。他还以单篇形式发表了一批童话,1871年到1873年间又出版了一批童话集。有三篇童话是在他死后发表的,安徒生一共写了164篇童话。为世界文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安徒生多次在童话中表达他对母亲的纪念。他以悲痛、愤怒的心情写的《她是一个废物》在读者面前再现了他母亲的形象。一个贫苦的洗衣妇,整天站在齐膝深的冰冷的水里,用木杵捣着一大堆沉重的衣服、被单。被单被急速的水流冲着,几乎要把她卷走。她已经站了六个钟头。从清早起,她还没有吃过一点东西。她的儿子,一个骨瘦如柴的小男孩,给她拿来了一瓶酒。她把酒瓶凑到嘴上,喝了一点。“啊,这真是救了我!这真叫我感到温暖!它简直像一顿热饭!”她从水里爬出来休息一会儿。水从她的用草编的围裙上,从她的衣服上,不停地往下淌。“我不怕吃苦,我要拼命工作。”她说,“孩子,只要我能凭我的诚实的劳动把你养大,我吃什么苦也愿意。”丈夫去世了,孩子还这么小,她只能拼命干活养家。可是身体越来越不行了……从前她有过美好的幻想。一个出身显贵、年轻的大学生爱过她,她也爱他。可是市长太太不容许儿子娶一个女仆,尽管她长得很漂亮。她为市长太太的花言巧语所打动,把她儿子给她的金戒指还给了市长太太。她拖着患病的身子在河里洗衣服。“老天爷!我周围一切东西都在打转。”她病得厉害,双腿在发抖“我在冷水里站得太久了。”她全身在发高烧。她哭了起来,孩子也哭起来了。她叫孩子看着衣服,便向公馆走去,倒在人行道上,许多人围拢过来。市长从窗子里探出头来。“原来是那个洗衣服的女人!”他说,“她喝酒喝得太多了!她是一个废物!”她恢复知觉后,匆忙跑到河边把衣服洗完。一天早晨,她一走进冷水,就感到一阵寒颤和头昏。她的手在空中乱抓,向前走了一步,便倒下去了。她的头倒在岸上,脚仍搁在水里,好心人请来一个施外科手术的理发师为她放血。不过晚了,这个可怜的女人已经死了。可是市长却说:“她喝酒喝死了!”还对她儿子说,她母亲死了是桩好事,因为她是一个废物。只有了解她的身世的那个老佣人对她儿子说:“不,她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人……我告诉你,她是一个难得的人!”

    安徒生比任何人都了解这个贫苦女人的遭遇,她就是他的母亲啊!那个瘦弱孩子就是他自己啊!那个老佣人说:“你的母亲,她是一个难得的人!”市长却说,“你的母亲,她是一个废物!”穷人和老爷对人的看法多么悬殊啊!安徒生用《她是一个废物》作为童话故事的标题,对那个吃人的社会进行了多么有力的控诉!

    这个世道太不公平了。这个世道应该变一变才对。安徒生很久以来就有这种思想。两年前他写了一篇童话《各得其所》。有一次在公馆的节日晚会上,一些贵族客人想取笑一位家庭教师,要他吹笛子。他们不知道他有一支神笛。这位家庭教师拿起他的这支笛子,凑到嘴唇上,吹出一阵奇特的声乐来。随着笛声刮起了一阵狂风,把男爵卷了起来,把他送到了牧人住的茅舍里。又把那个富商和他一家人刮到了泥巴沟里。牧童则飞到了公馆里,不过没有进大厅,而是进了仆人的宿舍。家庭教师带着他的笛子坐到了大厅的贵宾席上,和他一起就座的还有年轻、谦虚、善良的男爵小姐和老伯爵。这支笛子是用柳树枝雕成的。从前有一个贵族老爷,他从一个可怜的牧鹅姑娘身边走过时,想一把把她推到烂泥巴里,小姑娘抓住一根柳树枝才没有跌倒。她把这根柳树枝插在地里,便长成了一棵柳树。后来,这位老爷把世袭的产业荡光了,那位牧鹅姑娘和她的丈夫成了这儿的新主人——她丈夫积攒了足够的钱,买下了这座公馆。贵族就这样没落了,百万家产的资产者成了“生活的主人”。不过安徒生既不站在贵族一边,也不站在资产者一边。他只是为好人说话,为公理说话。神笛的声音所刮起的风暴,把人们的位置重新安排,不是按人们的出身贵贱,也不是按他们的财富多少,而是按他们的品格的高下来安排,让那些饱食终日,目空一切、蛮横霸道的人头朝下栽倒下来,掉到最肮脏的地方去!那位家庭教师认为,应该按人们的道德品质来重新安排他们的位置,让人们“各得其所”。这也是安徒生的看法。他认为应该按人的道德品质来解决一切问题,应该让善良的、人道的人进天堂,让贪婪、残暴的人入地狱。这样的话,社会就会好起来。但他没有看到,不触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那个基础,而只是通过内部调整的方式来改变那个不公平的世道,这实际上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过,我们不能凭今天的观点来向他提出脱离他的实际的要求。他大力主张伸张社会正义,还是积极可贵的。

    在去世之前两个月,安徒生从一家英国报纸上读到一则消息,说在全世界的出版物中,他的童话拥有最多的读者。

    他回忆起一生中许许多多有趣的日子。那还是1846年,他在德国旅游时受到萨克森当朝国王和王后的盛情招待。属于约翰王子一家的许多可爱的孩子都在场。最小的公主还是个小女孩,她知道安徒生的故事《枞树》,便开始亲密地对他说:“上次圣诞节我们也有一棵枞树,就竖立在这间屋子里!”后来,当她比别的孩子先走出这间屋子并向她父母——国王和王后祝晚安时,在半开着的门口她又转过身来,态度友好、亲昵地向安徒生点头说:“你是我的童话国王。”

    还是那时,安徒生在离开柏林的前夕,在一群热情的年轻人中间消磨了大半天时间。大家向他敬酒,还特地为他朗诵了他们写的一首热情洋溢的诗,题目是《童话之王》。

    安徒生已经享誉天下:多少勋章 、多少荣誉称号、多少庆祝活动,多少颂扬文章 ,作品再版多少次——多少荣誉从国内和国外接踵而来啊!记得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旅行时,种种尊敬表示雨点般落到他这个被别人称之为“童话之王”的人身上,连陪同他的约那斯(爱德华·柯林的儿子)都疲于应付而抱怨起来。

    他年轻时代那么急切地为出名,为被别人承认而搏斗,那么执着地追求必要的名望。可是现在,名声越来越大,他却“越来越有一种虚幻的感觉,越来越相信荣誉和名望是无足轻重的事”,他在给爱德华·柯林的一封信中这样承认。他觉得,要是重新变成一个赤脚小孩,去重新征服世界,那该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