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俾斯麦传 > 第十三章 对丹战争·毛奇

第十三章 对丹战争·毛奇

些曲调的挪威、丹麦风格的民歌吗?

    “这些曲子好吗?”凯蒂问。

    “好,很好!”

    “我想您不至于会去摧残这位待在哥本哈根的年轻的浪漫派音乐天才和年老的丹麦的歌德吧。”

    “我们的军队没有在西兰岛登陆,更不会攻占哥本哈根。但谁是丹麦的歌德呢?”

    “安徒生,安徒生热爱德意志和德意志文化,就像歌德认为自己的教养大多有赖法兰西一样。他在德国有许多朋友,雅各布·格林曾拜访过他。他欣赏格林兄弟搜集整理的《古丹麦英雄歌谣》,舒曼为他的诗谱过曲。丹麦沙文主义者要求吞并荷尔斯泰因时,他三缄其口。丹麦人开始对他颇有微词。当你们的军队大举入境,很多丹麦人出逃了,他反而在哥本哈根待了下来,但一年来没有写一篇东西,平常他是每逢圣诞节就有一本童话问世的。”

    “亲爱的,我们来学一首格里格谱写的丹麦歌曲吧,这是比亚里茨有人刚从哥本哈根带来的。”奥洛夫随手递给俾斯麦一张歌单,也给凯蒂搁上一份。

    “我不会丹麦文。”

    “您别想逃遁,您的普鲁士、日耳曼还没有把丹麦同化够吗?丹麦文与德文究竟相差多远?奥洛夫早把您手里那份丹麦文用德文做了标注,您要还有困难奥洛夫可以教您。”

    “好,好,好,我总是您手下的败将,我学。”

    俾斯麦很快地将歌词看了一遍。他不但看得懂,有了奥洛夫那些恰到好处的注,他也唱得出。他们三人和着伴奏将这首歌唱了起来,歌词是安徒生的诗《茅屋》:

    在浪花冲打的海岸上,

    有间孤寂的小茅屋,

    一望辽阔无边无际,

    没有一棵树木。

    只有那峭壁和悬崖,

    但里面有着最大的幸福,

    因为有爱人同在。

    茅屋里没有金和银,

    却有一对亲爱的人,

    时刻地相互凝视,

    他们多么情深。

    这茅屋又小又破烂,

    伫立在岸上多孤单,

    但里面有着最大的幸福,

    因为有爱人做伴。

    毛奇1800年10月26日生于梅克伦堡,其父为此地破落贵族,母为吕贝克人。毛奇一家生活贫困,小时身体不好。1805年他们举家迁至荷尔斯泰因入丹麦籍。毛奇曾就读于哥本哈根皇家士官学校,在丹麦服役。1821年他转入普军,次年任少尉,驻法兰克福。1823年10月,他被保送入普鲁士陆军大学攻读3年,身体更差,1825年只好疗养,住院期间他学习了好几门外语,他后来自称能够用德、丹、法、英、意、土、俄、希伯来等8种语言思考。这时他给报刊写稿得些收入,还出版了一本小说。1828年5月,他调总参谋部测绘局。1832年他又出版了《波兰·历史的札记》一书。他应出版商之约翻译了吉本的名著《罗马帝国的兴亡》大部,但并未出版。1835年毛奇上尉被派往土耳其任军事顾问。在伊斯坦布尔工作一段后,他遍游巴尔干半岛。1838年,他到亚美尼亚指导土耳其为阻止叙利亚人进攻而布防。1839年,回柏林,1841年发表《土耳其通讯》。

    1842年4月,毛奇同17岁的英国姑娘玛丽·芭特结婚,芭特是毛奇姐姐的养女。1843年,毛奇又出版了一本关于铁路建设的散文集。1845年,毛奇被聘为亨利亲王的助理,亲王长住罗马,给毛奇一个观察意大利风土人情的绝好机会。次年亲王逝世,当送遗体的军舰停靠直布罗陀时,毛奇离舰独自穿过西班牙回国。根据这次经历他又写了一本书。1851年,毛奇升为上校。1855年任威廉亲王(即后来的威廉四世)副官。这以后他到过苏格兰、英格兰、俄国、法国。他又出版了《来自俄国的信》等集子。

    1858年9月,毛奇被任命为总参谋长,他与1859年被任命为陆军大臣的罗恩、1862年被任命为首相的俾斯麦开创了普鲁士—德意志的“三巨头”时期,13年后他们重划欧洲地图,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将威廉一世推上了德意志皇帝的宝座。毛奇任总参谋长期间,正值技术革命更新了战争整体概念之时。1848年以来,德国预备役军队全部装备了后膛枪。后装式线膛炮也在1861年投入使用。铁路建设也在迅速发展。毛奇考虑过部队调动常为气候和行军联络所制约,铁路配合电报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在绵亘数十、百公里的战线上都可保持联络同步,给养可一年四季保证供应。毛奇头脑清醒,他能编制极为复杂的铁路运输调度表,战时每天能有条不紊地向前线发送大量士兵、马匹和其他物资装备。他与部下关系密切、默契,他发出的指令在一段时间内有效,下级在执行时有相当大的自由度,从而能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有才干的军官可脱颖而出。他重视训练有素的参谋人员,他建立的总参谋部制度成为许多国家参谋部门的模式。

    对丹作战前,毛奇负责军事情报未受重用。战争进行到最后阶段,毛奇力主军事运筹中纳入铁路运输等先进技术,使战果迅速扩大,从而快速地赢得胜利,在同僚们退役时他反受重用,此时他已届63岁。这一仗使他的理论和方法得到验证。沉默稳健不苟言笑的毛奇终为大家了解。对丹战争后,毛奇在1866年又出版了《七周战争》一书。毛奇说话文雅,被军界誉为“镀金的人”。他没有私敌,婚姻美满,但无子嗣。他亦被人们列为19世纪德国散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