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华盛顿传 > 第十章 最后一战约克镇

第十章 最后一战约克镇


    华盛顿于次年——1781年的5月下旬,直接和罗尚博举行了会谈。

    华盛顿提出了他的美、法联军进攻纽约的计划。但法国舰队说只能驶往切萨比克湾,而无法去纽约湾。实际情况是,法国海军担心在纽约湾水域要和英军主力相遇。即使取胜也要付出惨重代价,这对法军是不合算的。他们也不大相信美军的作战能力,对美、法联军能否吃掉纽约的英军主力持怀疑态度。华盛顿也明白,法军司令首先考虑的是法军的利益,而没有法军的援助,美军的确不可能取得胜利。他决定调整方案,把决战战场改在南方的弗吉尼亚地区。那里,英国海军力量较薄弱,陆军也比纽约方面的主力部队单薄得多,联合作战取胜的把握较大。

    华盛顿下定决心修改原订计划。几乎与此同时,收到了拉斐特将军来自南方前线的报告:康华利已经退守弗吉尼亚的约克镇。南下决战的决心这才下定了!

    华盛顿冷静地分析了当前形势,觉得确保战役成功还有许多因素不可靠。为此,他立即写信给罗尚博和海军司令德格拉斯,提出两点要害问题:一、法**队,特别是海军舰队,务必按时到达指定地点。二、沿途需绝对隐蔽,不能让敌人摸清真实意图。如果能做到这两点,则我们必胜无疑。

    这是一次决定战争命运的关键性战役,华盛顿亲自率领部队出征。

    他故布疑阵,扬言要去攻打纽约。多数美军官兵都不知道行军目的地到底是哪里。为了迷惑敌人,华盛顿做了巧妙的部署:

    第一,他命令部队在东新泽西地区圈占大片土地,搭起营篷,修建可以烘烤面包的炉灶,好像这里要建成进攻纽约的大本营。

    第二,华盛顿让参谋们伪造一些机密文件,证明法国舰队就要来协同围攻纽约。这些“文件”要设法使英国间谍看到。

    第三,派出一支工兵部队,去清理通往纽约的主要通道,摆出一副就要进攻纽约的姿态。

    英将克林顿对于美军的动向毫无察觉,一直还蒙在鼓里。他的心思放在法国舰队身上,担心美、法联军要来进攻纽约。还向南方的康华利要求抽调兵力来纽约助战。而康华利这时已经彻底放弃了征服弗吉尼亚的计划,把所有的部队撤入约克镇。这样正好落入了华盛顿早已设计好的陷阱。

    8月30日,由36艘舰艇组成的法国舰队,顺利抵达切萨比克湾,封锁了约克河的出海口,切断了康华利同克林顿总部的联系。几天之后,英国海军将领格雷夫斯闻讯率领舰队赶来,在切萨比克湾同法国舰队展开激战。起初双方各有损伤,法**舰由于在风向上占了优势,逐渐取得了主动。击沉英舰一艘,重创另外几艘。英舰抵挡不住,调头退出了战斗。法国舰队初战得胜,为联军的陆上决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向南挺进的美、法军队主力部队,于9月5日在特拉华河畔的切斯特胜利会师。与此同时,法国舰船运来了重炮和大量物资装备。直到此时英将康华利才大梦初醒,意识到美、法联军的战略目标,就是进攻约克敦。他的处境危在旦夕,然而他还抱着幻想,希望英国的舰队能够重新控制切萨比克湾。因此康华利迟迟没有采取突围的行动,丢失了战争中最宝贵的东西——时间,也失去了逃跑的最后机会。美法联军隐秘而神速地接近他,封锁住他。英军统帅克林顿明白了华盛顿要进攻约克敦,想去救援为时已晚。于是采取了“围魏救赵”之计:命令叛将阿诺德向东面的康涅狄格州进犯,从背后牵制华盛顿,以解约克敦之围。

    叛将阿诺德奉命率领5000人马,乘军舰向康涅狄格的海港城市新伦敦进攻。守城的军队和民兵尽管人数很少,仍然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城防要塞被攻破。阿诺德入城后,对家乡的父老进行了血腥屠杀,杀死已经放下武器的战俘。又纵容他的部队,沿海岸线大肆烧杀掳掠,在康涅狄格州犯下了滔天罪行。

    克林顿的计谋和阿诺德的暴行,没能阻挡华盛顿的战略实施。美军继续挥师南下,坚持完成对约克敦的包围,这就是作为统帅的华盛顿的英明之处。9月8日,华盛顿与拉斐特在距约克敦仅12英里的威廉斯堡会合。在行军途中,华盛顿顺道回了阔别6年之久的弗农山庄。他与夫人玛莎仅仅团聚了两天,见到了他视若亲子的继子和三个尚未见过面的孙女儿。

    集中在威廉斯堡一带的美法联军,总兵力已达到一万七千余人。陆海军协同作战,已经形成了一张天罗地网,把龟缩在约克敦的英军团团围住。

    这时的康华利,想从水路撤退,约克河口已为法国舰队封锁;想从陆上逃跑,但见美法联军已是铺天盖地。他只得在约克镇城内一边突击修筑一大批棱形碉堡和炮兵阵地,一边向纽约发出求救信,妄图固守待援。

    3. 约克镇大捷

    围歼约克敦英军的时机已经成熟。1万多战斗人员和强大的炮群已经就位,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在海面日夜游弋,随时可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华盛顿要求联军各部立即作好进攻准备。他说:“多给康华利一天时间准备,进攻就会多付出生命的代价。”

    9月17日和18日两天,华盛顿在法国旗舰上同德格拉斯伯爵研究、制定了联合作战计划。计划决定:美国大陆军组成右翼,形成前后两线;罗尚博指挥的法**队组成左翼。全军于9月28日清晨5点钟整,向约克镇进发。

    9月27日,华盛顿在威廉斯堡发出了进军的总命令。28日清晨,9500名美国大陆军和7800名法国远征军,按预定时间出朝约克敦逼近,不断缩小包围圈。

    根据约克敦地域狭小,敌人兵力密集这个特点,要用猛烈炮火威慑敌人,最后迫其投降。整个战役大致分两个阶段进行。

    战役第一步,挖掘一道长约2公里的堑壕。入口处要设在敌人炮火射程之外,便于部队安全进入。堑壕挖到预定位置后,立即修建隐蔽的炮兵阵地。发起猛烈的炮击,直到摧毁敌人的要塞和炮兵阵地为止。然后转入战役的第二阶段:挖掘第二道平行堑壕,直抵敌人防线。再设炮位,使敌人营地完全被控制在联军强大火力范围内。如不发生意外,联军力量足以摧毁英军的战斗力;敌军如不缴械投降,必遭全部歼灭。

    在美法联军强大压力下,已经放弃了许多外围阵地的英军,整天盼着纽约方面的救援。等到9月29日,康华利终于盼到了克林顿爵士24日发出的回信。克林顿在信中说,为援救约克敦专门召开了军官会议。

    会上研究决定派出5000士兵乘坐“国王号”战舰,急赴约克敦。至迟在10月5日即可启程。9月30日克林顿又发出一封信,说“根据格雷夫斯将军今天给我的保证,我有理由希望,要是风力允许而又不出意外,我们可以在10月12日以前通过海湾。……如果无法及时到达直接支援你,我们将立即从陆上进攻费城。这样做能够把华盛顿的一部分兵力引开,也许可以给你一个采取行动拯救你的军队的机会。”

    可是,克林顿的援军还未动身,联军就在10月2日晚上,筑起了两座菱堡。第二天早晨敌人发现后,连连施行炮击;其中一颗炮弹就在离华盛顿身边不远处爆炸。联军的作战计划毫不停步地进行。10月3日,美军在城郊遇上了英国骑兵部队,双方经过短促的交火,联军占领了约克敦对面的格劳西斯特堡。6日晚上开始,林肯将军的部队悄悄运动逼近敌人,在距敌仅600码远处挖掘战壕。将士们顶着敌人的炮火轰击,只用了3天时间,就挖好了第一道堑壕,并安置上大炮。

    10月9日下午5点钟,华盛顿总司令亲自点燃总攻的第一炮。他庄重地来到大炮阵地,站在那门新型的法式大炮旁。黄铜色的炮身被擦得锃光铮亮,长长的炮筒上挂着彩带。华盛顿把导火线引入这门大炮的炮膛引发,目睹炮弹准确地在英军塞墙上爆炸。刹那间,联军的大炮群一齐发射,敌人的城防工事顿时化作一片火海。

    这场炮击整整持续了3天。敌人阵地和工事遭到猛烈的打击,塞墙成片倒塌,弹药库被摧毁,火炮和车辆被炸成废物。英舰“夏隆”号和3艘大型运输船也中弹起火。

    第一道堑壕完成使命之后,11日夜晚,联军开始开挖第二道平行堑壕。这个阶段的作业就艰苦得多,被英军的两座菱形堡垒挡住前进道路。

    守敌不断用炮火从侧翼轰击挖壕的士兵。华盛顿决心拔掉这两颗钉子,为大部队前进扫清道路。14日晚6时,联军派出两支先遣队,专门摧毁面前这两座堡垒。法军攻左堡,美军攻右堡。汉密尔顿上校主动请战,部队趁着夜色掩护,匍匐潜入敌阵,使用刺刀和敌兵展开肉搏战。经过一番血战,美军牺牲6人,一枪未放占领了这座堡垒。法军在拉斐特率领下同时出击,他们打得颇有章法:先由工兵排除鹿砦,扫清通道,接着部队迅速出击。稍晚时候也拿下了敌人堡垒。

    英军的两座拦截堡垒被拔掉,联军挖壕速度大大加快。15日晚,堑壕内的大炮已经架好,约克敦的英军完全暴露在联军炮火射程之内。

    康华利被连续多天的炮击弄得心慌意乱,部队命运岌岌可危。可是直到此刻,他还不肯轻易认输放下武器,仍要作一番困兽之斗。他感到第二道堑壕中的大炮威胁最大。16日凌晨,他派出350名突击队员,对联军最前端的两个炮兵阵地进行突然反扑。这一招竟然取得了成功,抢占了炮位,并塞住了几门大炮的火门,可是联军立即发动顽强的反击。

    经过一番拼搏,又将英军赶跑,夺回了炮兵阵地。这天晚上,联军的堑壕和炮兵阵地已全部建成,对敌人的毁灭性打击开始了。

    在这次战役中,美国人民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精神。他们捐钱捐物支援前线,积极参战、修筑工事、帮助运送物资装备,付出巨大的牺牲也在所不惜。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弗吉尼亚州州长纳尔逊先生,组织本州民兵前去助战。他自己以个人家产作担保,筹得一大笔贷款支持军用。

    炮击约克敦开始后,炮兵指挥官问他,轰击约克敦的哪个地方最有效?

    他毫不犹豫地指着高地上的一座房屋说:“那是敌人的指挥部,应该集中火力轰击!”顷刻之间,这座建筑物被彻底摧毁了。事后知道,这座建筑物正是纳尔逊先生的住宅。

    城里几千英军已经黔驴技穷。康华利悲叹道:“我只能在准备明天被俘或带领部队逃跑之间作出选择。”他选择了后者——逃跑。他计划抛下伤病员,让他们投降保命,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夜间乘船,夺路向内地逃窜。

    他准备了16条船只,在10月16日午夜开始实施突围逃跑计划。谁知这时狂风大作,约克河面浊浪滔天,他们的船只被颠簸得东飘西荡,根本无法行驶。到天快亮时,船只未能走出多远,康华利急令船队撤回登岸。逃跑的最后一线希望终告破灭。

    联军的炮火继续猛烈轰击,英军伤亡不断增加。康华利走投无路,剩下的选择只有一条:投降。

    17日上午,康华利派出使者带着亲笔信面呈华盛顿,要求停火谈判投降条件。

    历史竟会这么惊人的巧合。这一天就是4年前柏高英在萨拉托加投降的同一天!

    经过谈判,约克敦的英军8000人无条件投降。投降仪式定于19日在约克敦中心广场举行。

    19日中午12点钟,庄严的联军受降仪式如期举行。约克敦中心广场上空,国旗与军旗随风飘扬,军乐鼓号齐鸣。下午两点,联军的军乐队奏起雄壮的进行曲和一首美国的民歌小调。这支民歌就是当年英国人嘲笑美国佬的名曲——《扬基歌》。

    康华利害怕受辱,托病未敢露面。由他的代表奥哈拉将军带领英国的“虾子兵”,踏着沉重缓慢的步伐进入广场。这时英国投降军队的军乐队许是自我解嘲,也奏起一首乐曲,是名曲《天地翻转》。

    英军投降以后,华盛顿举行酒会招待美法两国将领。颇有意思的是还邀请了一些英**官出席。当天晚上,他即向国会写了报告,全文如下:

    “(议长)先生:

    康华利爵士所统率的英军投降手续,现已顺利完成,特此向国会报告。此次战役中,联军官兵的英勇顽强,为促成这一重大胜利的主要原因。即使我最乐观的估计,也未料到胜利会出现得如此之早。

    “战役开始时,全军充满你追我赶、力争胜利的激情,使我不胜快慰,深感满意,也使我对行将取得的成功怀有充分的把握。

    “本月17日,康华利爵士来信,提议派遣使节商谈约克敦及格洛斯特两阵地的投降条件。第一封信以后即建立联系,兹附上这封信的副本。

    “最后谈妥投降条件,于19日由双方同意并签字。兹将副本一并奉上,希望国会予以批准。

    “在此信中,我必须深怀感激之情提及德·罗尚博伯爵及其统率下各级军官在此次战役中对我的大力协助,以表示我对他们的深切谢意。

    盟军的确是英勇无比,美军军官也勇往直前,不甘后人。

    “两军的工兵与炮兵,由于兵种的性质,必须担负非同一般的任务,经受巨大的劳瘁。为此,我应特别感谢这些部队的指挥与军官。我希望我能用言词向国会表达出我对德·格拉斯伯爵和他所辖舰队的各位军官的感激之情。他们出色地协助和支援了我们。他们和陆军之间存在着和衷共济、毫无隔阂的关系。他们已尽一切可能为我们提供了最亲密无间的合作。”

    第二天,华盛顿向全军发出命令,高度赞扬联军将士的英雄业绩,嘉奖有功人员。宣布赦免所有被拘禁的人,举行隆重的感恩仪式,感谢上帝对美利坚民族的赐福。

    约克敦战役以全胜告终。此役共俘获英军八千余人,缴获大炮 250门,各式武器上万件,还有多艘舰船。这是北美独立战争中最大的一次胜利。它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战略反攻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此以后,英美双方停止了重大的军事行动。

    胜利的消息传开,全国上下一片欢欣鼓舞。费城街头挤满了欢呼的人群;礼炮轰鸣声中,人们尽情狂欢。约克敦战役也让英国殖民者头脑清醒过来:用军事手段是无法征服一个团结奋斗争取独立的民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