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华盛顿传 > 第八章 弃守费城藏计谋

第八章 弃守费城藏计谋

军为其副手。华盛顿指示盖茨和阿诺德:

    现在还不可与敌决战,最好是围而不攻,断其外援,待敌人弹尽粮绝、军心涣散,再给予致命的打击。

    到8月中旬,困守待援的柏高英部,军需物资和粮食已消耗殆尽,士气低落,便派一支600人的小部队奔袭本宁顿,想夺取粮食和物资。8月16日清晨,这支抢粮英军,中了美国民兵的埋伏,被杀得溃不成军,指挥官毙命。

    9月19日,进退维谷的柏高英,想探试美军的虚实,寻找一条逃生之路,率部渡过哈得孙河,向阿尔巴尼试探性进攻。他的动向又被阿诺德侦知,带领部分大陆军、摩尔根来福枪团和民兵,在半路“自由人农庄”设伏。英军一进入伏击圈,伏兵从四面杀出,一阵围攻猛打,杀得英军死伤遍地。柏高英在卫士的保护下,拼死夺路而逃,但部下官兵损失无数。

    10月7日,柏高英不甘心失败,拿出老本作困兽之斗。他总结了前两次误中埋伏的教训,做了精心部署,选择了1500名精兵,携带十余门大炮,由两员少将和一名准将协助来攻美军左翼。把一支阻击部队和炮兵部署在高地上,同时让其余士兵下到麦地里抢收庄稼。北方军司令盖茨将军,立即命令两侧包抄敌军,自己率主力中路迎击。两军还是在“自由人农庄”再度激战,双方都是有备而来,一时间只杀得弹雨横飞,难分胜负。正巧阿诺德将军带领一支生力军赶来增援,勇敢的阿诺德一马当先,势不可当。在他的带动下,美军士气大振,一鼓作气夺取了英军的炮兵阵地。接着美军乘胜追杀,英军死伤将近半数,大炮和辎重全部丢失,弗雷泽准将当场阵亡。美方阿诺德将军也腿部中弹负伤,但他仍坚持指挥不下火线,他的勇敢善战得到全美人民的赞扬。

    盖茨将军根据华盛顿指示,开始收缩包围圈,彻底切断英军的补给线。柏高英陆续丢失了一些外围据点后,无可奈何只有退守孤城萨拉托加,企图等待援军或伺机突围。美军则尾随跟进,趁机把萨拉托加围得水泄不通。

    柏高英的部队遭到一连串失败后,人员伤亡惨重,士兵开小差成风,全体印第安武士不辞而去。此时兵力锐减,九千余人的军队只剩下五千多人。美方的大陆军和民兵,总数增至1.2万人。被围英军走投无路,部队将士一派混乱。这时候柏高英召开了一次充满悲剧气氛的将、校级军官会议,商讨决定5000人命运的大事。几乎没有争论,与会者一致同意向美军投降,但要派出使节与盖茨将军谈判投降条件。

    经过反复谈判,达成了“体面”的投降条件:英**队带着大炮和各种武器,举着旗帜,列队开出军营,走到指定地点交出武器。然后,允许他们自由返回欧洲,但不能再次参加这场在美国境内的战争。美方同意不把这支军队解散,不把士兵和军官分开,允许点名和履行其他例行职责,军官可携带防身武器,一切个人财产不受侵犯,允许他们安全体面地离开美国。

    10月17日,柏高英在投降书上签了字。

    投降仪式在美军营地大门口举行,两军主将见面的场景,很富于西方文化特色和英国绅士风度。投降将军柏高英,此时此刻仍虎死不倒威,竭力保持着体面和身份,他身着皇家将军制服,脸上表情不失威严,以掩饰内心的难堪。盖茨将军反倒穿着朴素的蓝色粗呢军大衣,刚从前沿回来征尘未除。他们在各自的幕僚陪同下,骑马来到相隔仅一剑的地方,勒马停住。

    柏高英把帽子微微一提算是敬礼,文质彬彬地说:“盖茨将军,命运使我成了您的俘虏。”

    盖茨还礼作答,意含幽默:“我随时都愿意作证,这不完全是由于阁下的过错。”

    受降仪式就此结束。美军获得了大批精良的大炮、7000件轻武器和大量军用物品。

    正当美国人为萨拉托加大捷欢欣鼓舞的时候,豪将军却急于打破华盛顿对费城的封锁,他决心利用舰队的优势,水陆并进,摧毁特拉华河上的障碍物,攻克沿河的堡垒。华盛顿针锋相对,给守军指挥官下了死命令:坚决守住两堡要塞!

    英军的1200名黑森雇佣军,在10月22日到达默塞尔堡。守军只有四百余人,双方众寡悬殊。幸好格林上校沉着冷静,决定利用有利地形打击进犯之敌。他命极少数兵力守卫外围,只稍作抵抗便佯败退入堡内,引诱英军尾追进来。下午4点多,英军开始炮击,严格按照欧洲战法一阵猛轰之后,步兵发起冲锋,大队人马很快冲进了碉堡。突然四处枪声大作,伏兵从周围的碉堡里近距离瞄准射击,毫无隐蔽的英军,在纵横交织的火网笼罩下,被打得死伤累累,血流遍地。这一仗不到一个小时,英军损失了四百余人,指挥官多诺普伯爵也被乱枪击毙,美军方面只伤亡三十多人。

    米夫林堡的防御战,几乎同时在特拉华河上打响。英方主要依仗海军优势,出动了舰船十余艘。军舰上拥有大炮100门以上,显然占尽火力优势。米夫林守军开炮阻拦,双方展开了炮战。英舰“奥古斯塔”号和“默林”号,仗着火力强大,强行冲向美军堡垒,谁知撞在河底的木桩障碍物上搁浅,进退不得无法动弹。其他英舰想来援救,也被障碍物阻隔无法接近,只得不断发射炮弹,给予火力保护。美方基本没有海军,派出了许多木船划向敌舰,想把它炸毁。但英舰炮火十分猛烈,木船也无法靠近。双方遂远距离开炮互相轰击,瘫痪的“奥古斯塔”号就成了挨揍的活靶子,不久中弹爆炸。英军见大势已去,便无斗志,只好自己炸毁了搁浅的“默林”号,其他船舰调转船头,灰溜溜退回原地。

    这几次胜利,完全粉碎了豪将军突破美军封锁的努力。在国际上,也促使人们对初生的合众国刮目相看。特别是大大加速了美法之间正在进行的结盟谈判,鼓励了还在犹豫不决的法国人承认美国,一起参加对英作战。美军摆脱了军事上的劣势,开始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阶段。

    3. 福吉谷度寒冬

    这时候一些人头脑开始发热,渴望乘胜一举收复费城。

    11月下旬,传来一个消息:康华利率领一支大部队调往东新泽西,费城英军防守力量有所削弱。军中几位将领和许多政界人士都认为,收复费城的时机到了。同时有人制造舆论,说盖茨将军在北方取得了辉煌胜利,而华盛顿在费城拥兵自重,实在怯懦无能,除非请盖茨将军出山,否则费城是收不回了。

    在一片狂热的“喊打”声音包围之中,“打”还是“不打”?

    华盛顿清楚地知道,这种急于求战的幕后,除了公众的愿望,还有某些阴谋家在煽风点火。他思考再三,强攻这样坚固的工事,大陆军必然付出沉重的代价。一将功成万骨枯呀!华盛顿把国家和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声誉之上,坚决放弃了进攻的计划。宁可个人名誉受损,自尊心受屈,也要顾全大局,不把军队命运当儿戏。

    后来一位美国史学家这样评论:“大胆冒险往往产生于自私的野心或愚勇的冲动,容忍才常常是真正的伟大胸襟的证明。”

    严寒的冬天来了,迫切需耍寻找一个住处来度过寒冬,以便进行休整,恢复体力。当时可以驻扎越冬的城镇倒有好几处,如约克镇、兰开斯特、卡莱尔等地,条件都相当不错,部队的粮食物资供应也方便得多。

    但华盛顿考虑到,如果远离原驻营地,就会使费城周围地区的人民失去军队的保护,极易受到敌人的蹂躏。他更担忧的是,长期在野外打仗吃苦的部队,一旦驻进城镇,很难避免出现扰民滋事的问题。最后他作出决定,到福吉山谷建立临时冬营过冬。

    福吉谷位于费城西北20英里处。在这里可以监视费城英军的动向,使其不敢出城胡作非为,有效地保护费城附近的农村地区。

    部队在12月17日抵达福吉谷,参照以往的经验,士兵们砍伐树木,建造过冬的小木屋。人有了住处,吃、穿、用的问题却极端严重。几个月来军粮部从未正常供应过粮食,部队长期忍饥挨饿。

    华盛顿锐敏地感觉到事情有些蹊跷。他不相信粮食会这么紧张,运输会这么困难,显然有人从中作梗。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他给大陆会议主席接连写信告急,信中所反映的困境,简直令后世人难以想象。

    部队建营房的工作才告一段落,就传来消息说,一支敌军已向切斯特进发,企图掳掠粮草。华盛顿随即命令亨廷顿和瓦农两位将军的部队作好迎敌准备,两位将军的回答却催人泪下。亨廷顿说:“作战要比挨饿好得多。”瓦农说:“对于我那个师来说,能出发作战是一件十分令人高兴的事。我们已经连续三天没有面包了……饥饿的士兵已经发生了一次危险的哗变。军官们费了很大劲才把它平息下去。”

    然而,在严寒的隆冬营地却出现了一股暖流,这就是华盛顿夫人的到来。

    总司令夫人玛莎是一位勇敢的女性。这是她第三次离开平静的山庄,千里迢迢来到乔治身边了。这个时候的玛莎,正经受着妹妹去世、第二个孙女出世悲喜交加的心绪。尽管军营的生活条件极坏,玛莎却毅然面对现实。她和丈夫住进了用木材搭起的两小间屋子。她和士兵们打成一片,从清晨到深夜,忙于照顾那些生病的士兵。天晴时,人们看到她手提篮子,到各处看望病号,尽自己最大努力向他们提供帮助。一次,她来到一位生命垂危的中士的茅屋里,一旁是中士年轻的妻子,玛莎跪在草垫旁,用她那悦耳的嗓音,庄严而又虔诚地为他们夫妻祷告。那情景令旁观者感动万分。

    在华盛顿46岁生日那天,玛莎别出心裁地为丈夫筹划了一个“庆祝晚会”——清水煮鸡汤、酒掺白水,大家为乔治的健康干杯。居然有人还找到了一包宝贝茶叶助兴。晚餐时,由军乐队在木屋外奏乐,司令部全体人员都参加庆祝活动。

    玛莎的出现,也吸引了军营中的其他妇女。其中包括格林夫人、斯特林夫人等等。晚上,夫人们常常到司令部聚会,相互交谈和轮流歌唱……玛莎在福吉谷和大陆军一起度过了寒冬。

    在华盛顿多次的敦促批评之下,大陆会议成立了一个五人委员会,负责解决福吉谷冬营的供应问题,情况有了好转。福吉谷的严冬,好像一座革命大熔炉。它磨砺了人的意志、考验了人的信念、培养了人的军事技能。凡是能在军中坚持过来的战士,都称得上是英雄汉。

    福吉谷之冬,物质上的磨难,只是一个方面;更令华盛顿烦恼的是精神上的压力和折磨。起因是萨拉托加大捷之后,美国舆论界掀起了一场“**浪潮”。这个“华”,当然就是华盛顿,有人从背后对准华盛顿放冷箭。

    背后射来的暗箭,有来自敌人营垒的,也有来自革命营垒的。对于敌人方面的暗箭比较容易对付,而对于来自内部的,华盛顿最感愤懑和悲伤。

    英国殖民当局一直施展两手攻势:在战场上派出重兵,同时不断施展阴谋,以离间大陆会议与华盛顿的关系。有一件小事足见敌人手段之卑劣。

    1777年,在伦敦出版了一本小册子,书名叫《乔治·华盛顿将军1776年致友人书》,内容有华盛顿不同意宣布独立的主张,这显然是恶毒的捏造。华盛顿获知以后,立即写信给大陆会议,揭穿英国当局的阴谋。

    美**、政两界上层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早就暗中觊觎总司令这一职位。如本书在前几章所提到的查尔斯·李将军、盖茨将军等人,就曾拉帮结派、挑拨离间、造谣诽谤。各人都有精彩表演,想迫使华盛顿下台,自己取而代之。李将军非但没捞到地位,反倒当了英国人的俘虏。

    盖茨将军还留在大陆军内部,而且官运亨通步步高升。自从费城陷落,华盛顿就不断受到责难和诽谤,逐渐形成一个反对他的派别。

    说来令人痛心,现在反对华盛顿的,正是他一直视为好朋友的米夫林和盖茨,加上素为华盛顿所不齿的汤姆·康韦。

    米夫林担任军需总长,在后勤供给上总是百般刁难。恰巧,碰上了一个志愿来美军服务的法籍爱尔兰人康韦。此人自命不凡,态度傲慢,一来到美国就嫌准将军衔低了,向大陆会议伸手要少将军衔。华盛顿听说康韦的非分要求,并得到米夫林等人的支持,就给大陆会议写了一封信加以反对。康韦立即投入米夫林派的怀抱,成为宗派集团的一个成员。

    他们的目的是贬低华盛顿的声望,抬高盖茨的地位,把北方战役的胜利全部归功于盖茨。这位盖茨,正因交了好运而飘飘然,很乐于接受这种吹捧。在柏高英投降以后,他竟然没有向华盛顿送出任何报告,直接越级向大陆会议送了一道公文。华盛顿是直到后来才从另一位将军的来信中,得到一份柏高英投降书的副本。

    华盛顿派人给盖茨送去一封信,平心静气而又严肃地指责其做法欠妥。此刻的盖茨是听不进批评的。而华盛顿当时对阴谋家们的活动还知之不多。

    一次偶然机会,华盛顿觉察到了有人在搞阴谋活动,就给康韦写了一封短信,让对方明白冰山的一角已露出水面,奉劝还是赶紧悬崖勒马。

    华盛顿在公开场合暂时对这些阴谋不予理会。如果公开反击,势必让敌人有可趁之机,甚至泄露军事机密。大陆会议在11月27日改组军事委员会,任命盖茨为军事委员会主席。又在军事委员会设立总检察官,这个总检察官不是别人,恰恰就是康韦。而且,专门把康韦派往福吉谷营地去“检察”华盛顿的问题,伺机“夺权逼宫”。康韦到了福吉谷,亲眼看见华盛顿在大陆军中的威信不可动摇,而官兵们对他这位总检察长怒目而视,终于不敢造次。大陆会议最后弄清了是非,这场妄图以盖茨代替华盛顿的派别活动以失败告终。盖茨被调任北部防区司令,权力范围缩小,归华盛顿指挥。他向华盛顿提出,热切希望“忘记”这些不愉快的往事。米夫林则公开表示,华盛顿是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

    这段**盛顿的派别活动,为期不到半年,却影响深远,史称“康韦阴谋集团”。普遍认为“康韦是该集团的首脑,盖茨是傀儡,议会中的某些成员是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