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科尔传 > 第十五章 乡情浓于水

第十五章 乡情浓于水

但均以失败告终。1976年亦是如此。从青少年时代就表现出一种毫不动摇的自信心的科尔并不因此而气馁,依然坚持走自己的道路。

    这时,施特劳斯又藉此大作文章 ,四处散布科尔“向根舍讨好”等等,力图使科尔声名狼藉。当然,施特劳斯万万不会料到,在1982年联邦议院选举中科尔恰恰是按照自己的意图争取到根舍的支持才实现多年的夙愿。

    科尔自1976年作为反对党领袖进入联邦大厦和康拉德·阿登纳大楼以来,就失去了政府的职位,他在莱茵兰—法尔茨所得到的薪水积蓄远不能满足在波恩的开支。而他的对手施密特除了拥有一份丰厚的总理薪金,还有一份来自舆论界的报酬。在经济方面,科尔比起施密特的确自愧不如。

    自科尔进入波恩之后,舆论界似乎不太喜欢这个法尔茨人甚至还包括他的法尔茨方言。那些浅薄的人常常捕风捉影或制造一些莫须有的罪名来攻击、诋毁科尔。即使在他当上联邦总理之后,还有如此糟糕的评论在《明星》画刊上出现:

    “基民盟、基社盟最后也不得不(向施密特)略表谢意……他捉弄了联盟党的总理赫尔穆特·科尔——这个虽有100公斤重、但显得微不足道的人物。”施密特在这方面却远比科尔好得多,虽然社会民主党的威信一落千丈,但是施密特的威信却一直居高不下,并被人们尊称为“铁腕宰相”、“伟大的军事战略家”或“国际经济专家”。

    1976年12月,科尔移居波恩时,已经46岁,正值壮年,而施密特差不多就满58岁了。施密特1918年出生于汉堡。当阿道夫·希特勒在慕尼黑的一家啤酒馆策动未遂政变时,他才4岁。中学毕业后,施密特便参加了帝国青年义务劳动军,接着正式开始服兵役。1937年他被分配到一个防空连,1941年升任少尉并调往苏联前线,之后调到戈林的帝国航空部供职,最后调往西线。1945年4月溃退时被英军俘虏。这个时候,赫尔穆特·科尔因疏散和他的同学们一起来到了奥登森林的埃尔巴赫,时年15岁。

    施密特1953年进入联邦议院,1974年5月16日在联邦议院的大选中以267票中的225票成了勃兰特之后的联邦总理。这个时候,施密特已经有55岁了,就当时来讲,却是德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总理。可他的继任者科尔1982年就任此职时年仅52岁。

    施密特仪表不俗,在他出任总理之前,汉堡的一家报纸就宣布他是“德国最性感的男人”。该报40%的女读者认为,他富有魅力,聪明机智,风度翩翩。虽然他的身高只有1.72米,比起1.93米的科尔看上去矮了一截,但是这一点从电视屏幕上丝毫看不出来。施密特对幽默不感兴趣,他说:“愚蠢的讽刺玩笑,担任公职,最好不要开这种玩笑。”

    科尔从外形、气质到性格与施密特迥然不同。他相貌堂堂、身材魁梧、富有力度,幽默更是堪称一绝。他戴着无边眼镜,理着新式发型,嘴角总是挂着微笑,给人一种现代感。他的身材有着不容忽视的“优势”,时常可以在沉默中令对手们感到一种难以抵挡的压力,从而不得不做出让步。从这一点来说,似乎远比施密特的良好形象来得实惠一些。

    施密特具有一种杰出的而又戏剧性的表演才能,他的身上总是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一种令竞争者望而生畏的国家权力。如果没有这种才能,人们也许会怀疑,施密特能否当上总理?1976年2月11日,那位以擅长从屏幕上分析人物心理的蒂洛·科赫在电视中无可奈何地问道:“他什么时候能露出他的真面目?肯定不是在摄像机前……”

    施密特演讲时讨厌照稿宣读,如果为他准备了讲稿,那么他难免要修改一番。他演讲时喜欢用手势加强语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由于施密特讲究表演艺术,他不但能够吸引听众,并且可以把随口而出的言辞,当作名言兜售给他的人民。在电视讲话中,施密特总是显出一种政治家的风度,他谈话时字斟句酌,并不时停顿下来,目光避开镜头投向远方,仿佛若有所思。如果有人想从施密特嘴里套出些什么,施密特则会说:

    “我愿意用另外的说法”,接着话锋一转,便轻轻松松地绕开了你的问题。

    科尔在回答提问时,不喜欢咬文嚼字,也不习惯如其他政治家一样经过一番斟酌酝酿之后才作出一个恰当的答复。科尔谈话时喜欢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如果遇上滔滔不绝的人,他就会耐心地听下去,而不去打断别人。当他发表意见时,如果有人想插话,他能立即中断自己的讲话。

    但是,当时的许多人似乎习惯施密特的演说风格,而不能正确对待科尔那种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不加思考的表达方式。他常常被打上“土包子”或“表达方式过于简单生硬”的标记。但是,历史证明,这位法尔茨人的的确确沿袭了这种语言风格,并用它向人们指出了联邦德国的今天、明天和未来。那位汉堡人所做到的仅仅是告诉人们如何解决日常事务。许多社民党人特别是年轻人指责施密特是一个经理型的人物。他短小精悍、目标明确,但缺少一种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这位总理在公众中的形象似乎证实了这种论断。作为总理,施密特自称是“联邦共和国的高级职员”,并且把选举比作股东大会。

    施密特在与他的内阁成员或其他人谈话的时候,会使对方产生一种感觉,仿佛自己是笨蛋。有一次,施密特在一次紧张的竞选旅行之后,在火车上同记者们进行一次背景谈话。没过多久,那群记者马上意识到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在施密特看来是多么愚蠢。结果,20名记者中有一半以上对施密特产生了敌对情绪。施密特的情绪经常处在紊乱状态,他身边的人把这种暴怒理解为他身体不适或者情绪不佳。

    科尔对路德维希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像久旱的禾苗渴望雨露的滋润,像羁旅行役的浪子思慕母爱和家园。在他成为莱法州州长的时候,第一个举动就是来到家乡的“艾伯特公园”操着乡音与市民们聊天。在他1982年成为联邦总理之后,他又再一次登上故土同6000名同乡欢聚,在“艾伯特公园”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家庭庆典”。他说:

    “在我走过的漫长道路中,极为重要的一点是感到朋友们的亲近。”

    经常“置身于群众中”是令科尔高兴的事情,特别是置身于乡音和乡亲之中。没有哪种声音比“乡音”更令他神往。科尔深有感触地说:

    “周末回到路德维希港同那里的人们交谈,我经常会发现他们不一定对波恩上层讨论的问题感兴趣,他们关心的是一些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例如瓦尔德霍夫体育协会队踢得如何,或者凯泽斯劳滕俱乐部一队用了哪位教练或会起用哪位教练。”

    科尔在波恩这块政治热土上苦苦奋斗,惟有“乡情”才能冲淡这个路德维希港人在各种低潮中所产生的抑郁和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