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左宗棠评传 > 第一节"平生以农学为长"和以农为本

第一节"平生以农学为长"和以农为本

,记胜之又进一步对此总结研究,提出了区田法。此后,历代虽沿袭了此耕作方法,但未广为推行。为改变这种状况,林则徐对区田法即非常重视,他说:"田父尔勿喧,听我区田歌。区田所种少为贵,收获乃倍常田多。……下不遗地力,上不违天和,及时勤事无蹉跎。"②左宗棠进一步把区田法画成图样,以求推广,并在《〈广区田制图说〉序》中阐述了他的见解。

    左宗棠以"力耕读书"自勉。在力耕方面,他主张学用结合;在读书方面,又强调学以致用。他常常到田间"督工耕作,以平日所讲求者试行之,日巡行陇亩,自号'湘上农人'"。③左宗棠阅读了近儒著论之书"殆不啻万卷",感到的是"近人著书,多简择易成而名美者为之,实学绝少",而"赏心者不过数种已耳"。①因此,他对好友罗汝怀说:"阁下有志著述,愿拌数十年精力专攻为之,幸勿如近人之为之也。仆近因农家为人生第一要务,而古近颇少传书,思有所述,以诏农圃,志此者数年矣,而尚未得成,卷帙不过十数篇,精力想尚可及,后晤时当详告之,亦人世不可少之书也。"②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经过左宗棠数年的苦心钻研和不断实践,终于写成了一部农学书。该书以左宗棠的表字(左字朴存)题名,称《朴存阁农书》。由于这部书稿没有刊刻,未能实现左宗棠编写这部书为"人世不可少之书"的目的,该书也没能成为传世之作。但他通过是书的写作,进一步扩大了视野和加深了对农学的认识,并批评了清代学者著书不重"实学"而唯求"名美"的不良倾向。左宗棠对农学的重视,也为他保持耕读家风和日后任官期间在各地注意发展农业奠定了基础。

    左宗棠曾在湖南湘阴县东乡柳家冲置地70亩,以古农法耕柳庄之田,以尽地利。他致函尊师贺熙龄说:"宗棠自耕之田,略以古农法之便于今者行之,闻甚良。……茶圃所入,今岁差可了清国课,逐渐增加,于人事不无裨益。倘更桑竹之利成,其可以存廉耻而广惠爱者大矣。"③这与管子所说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有相通之处。左宗棠还致函贺熙龄称:"宗棠于农学颇有所窥,尝问之而得其事,亦学之而得其理。以为今之农者,与今之学者弊正相等,皆以欲速见小,自误而以误人,其关系天下不小也。"①左孝同在评价其父于柳庄的耕种业绩时说:"府君于柳庄艺茶、种树,期尽地利。湘阴产茶,实府君为之倡。"②左宗棠在担任了封疆大吏后,军务繁忙,戎马控偬,辗转数省,每到一地无不重视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他"自负平生以农学为长,……师行所至,辄教将士种树艺蔬,为残黎倡导,并课以山农泽农诸务。故劫余之区,得稍有生意;兵民杂处,临去尚颇依依,亦当年为农之效也。"③

    左宗棠力倡保持耕读家风,教育子女不负他"平生志在务本"的愿望。他在为亲族子弟题写的联语中写道:

    纵读数千卷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

    要守六百年家法,有善策还是耕田。

    左宗棠在给其长子左孝威的信中说:"尔父二十七岁以后即不赴尝试,只想读书课子以绵世泽,守此耕读家风。"⑤他给其次子左孝宽的信中也称:"吾平生志在务本,耕读而外别无所尚。……子孙能学吾之耕读为业,务本为怀,吾心慰矣。若必谓功名事业高官显爵无忝乃祖,此岂可期必之事,亦岂数见之事哉?或且以科名为门户计,为利禄计,则并耕读务本之素志而忘之,是谓不肖矣!"①显然,左宗棠主张耕读务本,反对片面地去追求名禄。

    左宗棠把重视农业生产作为增强国力以抵御外侮的重要措施来看待。他指出:"迩自海氛不靖,泰西各国乘吾戒备不夙,群起而侮之。"反抗外来侵略的办法之一是"农服先畴本务,则耕食足、织衣足也,庶几长为太平有道之幸民与!一旦寇仇至,富强贫弱一心敌忾,其不待征调以为兵,转挽以为食也。况夫习战阵,筹守御,有防海固圉之责者,固不乏其人欤。孰与伈伈伣伣怀不可终日之计,苟旦夕之安也。"②这反映出左宗棠以农为本的农业思想同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时代脉博是紧紧扣在一起的。

    在左宗棠的农业思想中,还折射出他主张以农产品的市场商品化来实现转贫为富的倾向。他说:"民勤耕织,衣被之余转售海舶,比户熙熙,其富庶可知也。"③表明他发展农业生产的目的,并不仅仅为了自给自足,而是要把剩余的农副产品纳入市场的流通领域,"转售海舶",这对封闭的自然经济无疑是一个冲击。

    左宗棠以农为本、重视农学的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那种把左宗棠的重农思想说成是为了保护中国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论点是缺乏依据的。在左宗棠的农业思想中,他以农学为长是为了经世致用,以古农法中有价值的理论指导耕田是为了以尽地利,他振兴农业的主张是为了开百世之利源,而且他劝民农桑、丰衣足食的务本思想又与抵御外侮结合起来,并有农产品商品化的思想倾向,说明他以农为本的主张并没有维护封建的自然经济的原意。更重要的一点是,左宗棠的重农思想中并未带有抑商的因素,反而他强调的是既重农也重商,力主保护工商业,表明他的农业思想既吸取了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精华而又不泥古,他重视农业、保护工商的思想超越了那种维护封建自然经济的重本抑未思想。因此,左宗棠的农业思想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所稗益。即使是晚于左宗棠的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也同样强调以农为本,重视农学。郑观应(字正翔,号陶斋,广东香山人)说:"中国伊古以来,以农桑为本。内治之道,首在劝农。阡陌广开,闾阎日富,似于耕作垦荒之事,我行我法,得以自用其长矣。"①康有为(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认为:"万宝之原,皆出于土,故富国之策,咸出于农。上古重垦辟,有尽地力之教。"②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广东香山人)主张改良农业,认为"收获之多寡迥乎不同者,农功之勤惰为之也。"他建议对中国古代农书《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农政全书》加以推广普及,使这些书不仅为"文人学士博览所资",更应做到"家喻而户晓",以改变那种"虚有其文"的状况。他强调指出:"以农为经,以商为纬,本末具备,巨细毕赅,是即强兵富国之先声,治国平天下之枢纽也。"①加强对农学的研究推广和重视农业的地位,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①《论语·学而》。

    ②《孟子·梁惠王上》。

    ③《管子·牧民》。

    ④《韩非子·诡使》。

    ⑤《汉书》,卷二四。

    ⑥《复陈移屯实边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五0,页二九。

    ①《答沈吉田》,《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五,页一二。

    ②《会试文·癸巳科第三问》,《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408页。

    ①《会试文·或耘或籽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420页。

    ②《浙江绍金衢等属水灾分别履勘安抚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1册,第466页。

    ③《请豁免甘省积欠钱粮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6册,第6页。

    ④《请奖励劝教兼施之州县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6册,第27-28页。

    ①《会试文·乙未科第四问》,《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427页。

    ②《会试文·乙未科第四问》,《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427-428页。

    ①《会试文·戊戌科第四问》,《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446-447页。

    ②《会试文·戊戌科第四问》,《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447页。

    ①《会试文·戊戌科第四问》,《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446页。

    ②《与孝宽》,《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196-197页。

    ③《与谭文卿》,《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九,页六一。

    ①《〈广区田制图说〉序》,《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244-247页。

    ②[清]林则徐:《区田歌为潘功甫舍人作》,《云左山房诗钞》,卷二。

    ③[清]左孝同:《先考事略》,见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23页。

    ①《与罗研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三六。

    ②《与罗研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三六至三七。

    ③《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三人至三九。

    ①《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四○。

    ②[清]左孝同:《先孝事略》,见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23页。

    ③《与谭文卿》,《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九,页六一。

    ④《左氏家庙》,《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469页。

    ⑤《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19页。

    ①《与孝宽》,《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196-197页。

    ②《〈宝山县志〉序》,《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268页。

    ③《〈宝山县志〉序》,《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268页。

    ①[清]郑观应:《垦荒》,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第73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②[清]康有为:《请开农学堂地质局以兴农殖民而富国本折》,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第349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①孙中山:《农功》.《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4-6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