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左宗棠评传 > 第四节"天下切要之政莫如讲求吏治"

第四节"天下切要之政莫如讲求吏治"

所儆畏"。他引用古人"一时教人以口,百世教人以书"的名言,认为"有怀匡济者必取诸此。"②他还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兰州精心选编了陈氏的施政文书、汪氏的《称职在勤》以及清朝专论吏治的文章共18篇,编成《学治要言》一书,"颁诸寅僚",其目的是"冀同志诸君子玩索是编而有得焉","因公接晤时,当即是编相与考订往复,以求一是"。他强调:"学优而仕,往训攸章,未有不学而临民者。近世士夫竞习帖括,尚词章记诵,而经术早荒;鹜利禄功名,而儒修罕靓。甲科之选已不古若,军兴捐例频开,保叙辈出,宦途日益猥杂。求仕风之进于古不已难哉?"③于是,他试图用《学治要言》训导官吏,使官吏牢记"官必爱民,乃为尽职"④,"地方官职在牧民,民之事即己之事也,一举一动,皆须从民生起见"①,"当官三字,曰清、曰慎、曰勤"②等古训,并希望由此形成"善气所召,休祥应之,造福于民者,已必与焉"③的新氛围。第二,通过对属吏禀详的批答训导官吏。在左宗棠的批札中,他多次在核阅属吏享详时亲加批答,对训导部下提出了剀切的要求。如他在批复临潼县知县伊允侦禀接印视事情形的批札中说:

    做官要认真,遇事耐烦体察,久之无不晓之事,无不通之情。一片心肠都在百姓身上,如慈母抚幼子,寒暖饥饱,不待幼子啼笑,般般却在慈母心中,有时自己寒暖饥饱翻不觉得。如此用心,可谓真心矣。有一等人,其平日作人好,居心好,一旦做官,便不见好。甚或信任官亲幕友门丁差役,不但人说不好,即自己亦觉做得不好。……今以百姓之事交付官亲幕友门丁差役,若辈本非官,官既非真,心安得真耶?诗曰:"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当引为大戒。因来禀虽是到任例禀,而其中有"东国迂儒"及"自愧疏庸,难膺繁巨"等语,预以无才自命,觉其用心非真也,姑书此箴之。④

    在"恤吏"方面,左宗棠以"恤之使可以为善"为出发点,论述了官职高卑与缺分肥瘠的关系。他说:

    官职高卑,缺分肥瘠,晚近士大夫所较论者。此不过数十年勾当,若作得数十年好官,干得无数济民利物事业,不强于富贵庸人耶?昔人谓当官无政〔绩〕,便似宝山空回。诚能修职业,时时存一毋负此官之想,则官成名立,位虽卑而品则高,身虽瘠而民则肥,所得多矣;况官不必卑,禄不必薄乎。民则肥,所得多矣;况官不必卑,禄不必薄乎。显然,左宗棠不是主张为官者只能为苦行僧,而是强调其不要计较职位高低、傣禄厚薄,关键之处是于出政绩,才不似"宝山空回"。他还主张对官吏体贴关照以鼓励其有所治绩。他在批复陕西绥德州知州成定康的禀文时指出:"该守积劳成疾,实深挂念。血性男子,遇事不肯放过,不肯随人,固是本色。然当百忙之中,亦须稍存暇豫之意,庶心神和适,不致竭蹶。古人云:'爱其身以有待也'。又云:'能事不受人迫、促,乃为入粗入细经纶好手'。愿贤者百尺竿头,再加进步。"②他在批复甘肃甘州府知府龙锡庆的禀文时说:"该署守洁己爱民,早所深悉。当此时局艰难,非虚心观理、实心任事不可,于行己、事上、养民、使民一切尤宜细心斟酌,务期措置咸宜,方为尽善。黄署道于事理或体察未周,或用人欠酌,尽可随时据实婉商,和悦而诤,自可转圜。若婞直自将,无论于使民之义、养民之惠多有窒碍,即以该署守行己、事上言之,亦有未尽。可深思之。"①

    在左宗棠讲求吏治的主张中,他多次述及为官之道,其主旨是官要以爱民为己任,提倡为官者做事要处以公心。他还希望于此来培养官吏的素质,以使日趋衰败的吏治有所起色。他指出:

    官无论大小,总要有爱民之心,总要以民事为急,随时随处切实体贴,所欲与聚,所恶勿施,久久官民如家人父子一般,斯循良之选矣。勤理案牍,操守端谨者次之。专讲应酬,不干正事,沾染官场习气者为下。其因循粉饰,痿痺不仁,甚或倚任丁役专营私利者,则断不可姑容也。他还说:见事贵乎明理,处事贵乎心公,理不明则不能辨别是非,心不公则不能裁度可否。惟理明心公,则于事无所疑惑,而处得其当矣。忠者行法之本,信者行法之要。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法易;处古人之位,行古人之事难。正以处心,廉以律己,忠以事君,恭以事长,信以接物,宽以待下,敬以处事,居官之七要也。凡所为,当下即求合理,勿谓今日姑如此,明日改之。一事苟,其余无不苟矣。去弊当治其本,本未治而徒去其未,众人之所暂快,贤知之所深虑也。李景让母郑氏曰:"士不勤而禄,犹灾其身。"亦可为居官怠职者戒。一命之士,苟存心爱物,于人必有所济。天下事无非分所当为。凡事苟可用力者,无不尽心其间,则民之受惠者多矣。作官常忧不能尽其职,则过人远矣。左宗棠的这些主张,寓意深刻,发人悟醒,在今天看来,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①《清仁宗实录》,卷二七九。

    ②[清]龚自珍:《尊隐》,《龚自珍全集》,第8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①[清]黄彰年:《林文忠公政书序》,《陶楼文钞》,卷八。

    ②《〈林文忠公政书〉叙》,《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274页。

    ③《答陶少云》,《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八。

    ④《答王璞山》,《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三,页三七。

    ⑤《甄别道员厅县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1册,第164页。

    ①《沥陈闽省困敝情形请调员差委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2册,第5-7页。

    ②《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96页。

    ③《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98页。

    ④《敬陈浙江应办善后事宜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1册,第585页。

    ⑤《甄别道员厅县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1册,第164页:《参革庸劣知县刘荣亮等员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6册,第468页。①《特保政绩卓著知府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1册,第537页。

    ②《答王璞山》,《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三,页三六。

    ③《沥陈闽省困敝情形请调员差委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2册,第7页。

    ④《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116页。

    ⑤《复仲兄》,《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99页。

    ⑥《复陈筹议洋务事宜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3册,第70页。

    ⑦《沥陈闽盐试行票运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2册,第326页。

    ①《请勒追革员京米捐款再行押解来浙捐输赈米片》,《左宗棠全集》奏稿,第1册,第244页。

    ②《答徐树人中丞》,《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八,页三五。

    ③《答护陕抚谭文卿中丞》,《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二,页一四。

    ④《答张朗斋》,《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二,页一六。

    ①《崇藩司保等详查前署徽县杨国光营私一案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319-320页。

    ②《福建盐法吴道大廷禀裁革陋规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41页。

    ③《凉州府刘守思询禀到任裁革陋规及征收畜税等银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446页。

    ④《札试办甘省茶务章程》,《左宗棠全集》札件,第512页。

    ①《密陈提镇司道府年终考语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1册,第607页。

    ②《答周受三》,《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八,页一七。

    ①《凤翔府原守峰峻禀陈到任察看地方情形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270页。

    ②《翁藩司同爵禀呈〈四种遗规〉等书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247页。

    ③《札甘藩司发〈学治要言〉》,《左宗棠全集》札件,第505页。

    ④〔清〕陈宏谋:《申饬官箴檄》,见左宗棠编:《学治要言》,第1页,光绪十五年(1889年)陕西藩署重刊本。①〔清〕陈宏谋:《通饬留心图册檄》,见左宗棠编:《学治要言》,第8页。

    ②〔清〕汪辉祖:《称职在勤》,见左宗棠编:《学治要言》,第45页。

    ③《札甘藩司发〈学治要言〉》,《左宗棠全集》札件,第505页。

    ①《阳曲县高令崇基禀交卸介休后即可驰赴新任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104页。

    ②《绥德州成守定康禀攻克霍家沟寨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124页。

    ①《甘州府龙守锡庆禀地方公事各情形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365页。

    ②《陕西延榆绥道禀考察官吏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414页。

    ①《书赠徐讱庵》,《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276-2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