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人物传记 > 左宗棠评传 > 第二节忠君与爱国

第二节忠君与爱国

的利益,只要外国侵略者不推翻其统治,只要让其统治继续维持下去,它就会以中华民族的利益换取清王朝统治的私利,在近代中国的历次对外民族战争中,清王朝无一不施展着这一伎俩。左宗棠爱国抗敌的政治抱负不能得以最终实现,与此是有直接关联的。

    但是,不能因为左宗棠主张忠君爱国而去贬低他的爱国思想。他作为地主阶级中的一员,不可能要求他不存在忠君的思想。他的忠君爱国思想,比起那些只空言忠君却又向外国侵略势力妥协退让,只倡言忠君而又提不出行之有效的御敌方略的误国官员来说,还是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的。

    左宗棠是近代中国继林则徐等人之后的一个爱国主义者,这已为史学界经过多年的学术讨论所基本认可。他的爱国反侵略举措与其爱国主义思想是相辅相成、完美统一的。其爱国主义思想的底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自己的祖国怀抱着最深厚的感情。综观近代爱国者的思想,他们都是胸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投入反侵略斗争的。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后,曾作《眺月》诗:"蛮烟一扫海如镜,清气长此留炎州"①,展示出其豪情满怀、斗志昂扬的心境,表现出他抗敌保国的气概。魏源在鸦片战争后写下《圣武记》和《海国图志》,其中《圣武记》以宣扬清朝开国的业绩而号召人们奋勇抗击"英夷"的侵略,目的在于"是以后圣师前圣,后王师前王,师前圣前王,莫近于我烈祖神宗矣"。②左宗棠早在道光十二年(1833年)作《燕台杂感》诗,对"南海明珠"广东受到鸦片烟毒的侵蚀和英国武力威胁颇有感慨,强调"五岭关防未要疏"。光绪元年(1875年),他在为《海国图志》重刊作序时以豪迈的情感,描述了祖国"土宇宏廓"和"圣哲贤豪"层出不穷的情况,并对魏源"师夷制夷"的"发愤"之作表示赞赏。左宗棠指出:

    "国家建立中极,土宇宏廓。东南尽海,岛屿星错,海道攸分,内外有截。西北山水之根,以声教所暨为疆索,荒服而外,大隃无垠,距海辽远。以地形言,左倚东南矣,然地体虽方,与天为圆,固无适非中也。以天气言,分至协中,寒暑适均,则扶舆清淑所萃,帝王都焉,历代圣哲贤豪之所产也。海上用兵,泰西诸国互市者纷至,西通于中,战事日亟,魏子忧之,于是搜辑海淡,旁摭西人著录,附以己意所欲见施行者,俟之异日。呜呼!其发愤而有作也。"

    光绪三年(1877年),左宗棠率西征大军抵肃州(今酒泉市),在收复南八城后,他即兴作诗道:

    今我访酒泉,异境重湖拓。……

    出关指疏勒,师行风扫箨!

    强邻壁上观,弭伏一丘貉。……

    水国足鱼稻,笋蕨耐咀嚼。……

    丰年醉人多,仙我共此乐。

    他年倘重逢,一笑仍夙诺。

    诗中将左宗棠热爱祖国,怀寄深情,坚决收复失地,维护祖国主权的愿望烘托出来。因此,左宗棠的爱国主义思想恰是体现了那种"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③前面谈到左宗棠"海上事起,忧国心瘁"的意境,正是其爱国主义思想的生动写照。

    第二,对外国殖民主义侵略中国的行径持有强烈的反抗精神。鸦片战争爆发后,左宗棠即意识到英国侵略者"包藏祸心,为日已久","彼族轻我甚矣,率数十艇之众越重洋九万里而来,屡战而屡利,我屡却而屡受其侮",于是,他亟切寻求御侮之方,指出:"今日情形所急者,必在一省之力足当一省防剿之用,而后可以省兵节饷,为固守持久之谋。其策如练渔屯,设碉堡,简水足,练亲兵,设水寨,省调发,编泊埠之船,讥造船之厂,讲求大筏软帐之利,更造炮船火船之式,……而海上屹然有金汤之固,以之制敌。"①左宗棠能在中国近代史上较早地指出英国侵略中国乃久已"包藏祸心",这同梁廷枬所说:"英夷狡焉,恩逞志于内地久矣"②,林则徐所说英国"早已包藏祸心","鸦片来则以渐而致寇,原属意计中事"③的观点是有共识的。因此,自鸦片战争始,左宗棠就萌发了反侵略的爱国思想。此后,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他针对外国侵略者挑起的一系列的侵华活动,均能坚定地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倡导反击侵略,抵制妥协投降,站在主战派一方,力图扭转中国近代备受列强凌辱的局面。诚如左宗棠所说:"遇有寇警,应亲临前敌,督战防所","则防所即是死所,当即捐躯以殉。"④他这种"督阵誓死"⑤的精神,恰是其爱国主义思想的升华。

    ②《论语·颜渊》。

    ③《论语·八佾》。

    ④[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九一。

    ①《清圣祖实录》,页一二○。

    ②《补授闽浙总督谢恩折》,《左宗棠全集》,第1册,第228页。

    ①《与孝威等》,《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52页。

    ②《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103页。

    ③《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14页。

    ④《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28页。

    ①《与威宽勋同》,《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175页。

    ②《与宽勋同》《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193页。

    ③《与孝宽》,《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197页。

    ④《答王若农》、《左文襄公全集》书犊,卷二三,页三九。

    ⑤《病势增剧恳恩开缺回籍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五九,页六三。

    ①《与孝宽孝同》,《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241页。

    ②《筹办海防会商布置机宜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六○,页三九。

    ③《翁同龢日记》,第4册,第1836页。

    ④《申报》,1884年10月19日。

    ①《与孝同》,《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235页。

    ①[清]林则徐:《中秋嶰筠尚书招余及关滋圃军门饮沙角炮台眺月有作》,《云左山房诗钞》,卷五。

    ②[清]魏源:《圣武记叙》,《圣武记》,第2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①《〈海国图志〉序》,《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255-256页。

    ②《秋日泛舟泉湖作》,《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464-465页。

    ③[俄]列宁:《皮梯利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列宁全集》,第28卷,第168-169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①《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一○至一三。

    ②[清]梁廷枬:《夷氛闻记》卷一,页一。

    ③[清]林则徐:《密陈办理禁烟不能歇手片》,《林则徐集》奏稿,中册,第884页。

    ④《筹办海防会商布置机宜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六○,页三九。

    ⑤《与孝宽孝同》,《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2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