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励志成功 > 舍得 > 第三章 在舍得中寻找机会,把握事业机遇(7)

第三章 在舍得中寻找机会,把握事业机遇(7)

容易的事,能得到皇帝的青睐,那更是难上加难了。但官员们总是有办法的,这个办法就是立功,而立功是要有机会、有能力才行,于是一些“聪明”的官员,就发明了抢功的办法,说白了就是先于别人向皇帝报告,说某某事是我的功劳。皇帝总不能亲自下来看呀,也不能每件事都派人来查是真是假。于是这样的办法也就往往能奏效。

    福康安十六岁那年,奉乾隆的旨意微服巡视山东。在枣庄一带,发现了为患山东多年、官军数次清剿都无可奈何的响马蔡七一伙。当地知府也没有本事对付,倒是以此为名向百姓搜刮了一大笔“治安费”。而当他听说福康安只带着二百个衙役,就要去擒拿蔡七时,他只是装模作样地配合了一下。因为知府根本就不相信这位少年亲贵能够成功,福康安不过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肯定会碰个大钉子回来。没想到自幼就跟父亲学习军事的福康安真是少年奇才,居然一举成功了。大清一朝对于军功的赏赐是很重的,这位知府大人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听说了胜利的消息后,他的报捷奏折就发出去了。

    乾隆见到军报后笑逐颜开,这份奏折写得跌宕起伏,福康安的功劳这位知府固然不敢隐瞒,但也把自己写成了一个积极筹划,亲临现场,身先士卒,妥当善后的功臣,显得此战虽然是在福康安的率领下取得的胜利,但真正做实事的还是在基层干了多年的知府大人。乾隆皇帝也因此夸奖了福康安。让福康安气恼的是,蔡七祸害乡里,本应是那位知府大人的责任,结果他姑息养奸不说,还以此为名鱼肉乡里。而自己决心除害的时候他非但不配合,还有意看笑话。等剿匪成功了,他凭着比自己先写的一篇报捷奏章,就升了官、发了财。照这样下去,大清朝还有公理吗?

    但是福康安在皇帝面前,对这个事儿却提都不提,而是搜集了这位知府在当地私自准许富豪乡绅开挖官征的矿产,从中收取巨额贿赂的一大堆证据。朝廷立即派大臣来查办此事,这个案子证据确凿,要查实并不困难,只要再顺藤摸瓜查下去,就很自然地牵出了那位知府大人在剿匪一事上的表现和起到的作用。

    福康安用这招声东击西的计谋,自己不动声色,朝廷自然就还了他的清白。乾隆从此放心地让他独立办差,福康安也最终成为了一代名将。福康安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肯与这位知府当面争论,要知道以他亲贵的身份,要争赢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这样有可能在乾隆眼里留下少年轻狂、得理不让人的形象,结果反而得不偿失。所以精通兵法的福康安用声东击西的办法,既为国家除去了卑鄙小人,又不动声色地为自己争来了功劳,还在乾隆眼里留下了宽容大量的形象,真是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