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励志成功 > 爱情有“毒” > 第五节 喜欢上一个我不喜欢的人(2)

第五节 喜欢上一个我不喜欢的人(2)

    如果我们看了茨威格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就会对这种成瘾者的特点有非常深刻的体会,燕子不用体会了,因为她的故事应该是“一个女人的17520小时”。在茨威格这部小说里,一个贵族女子见证了一个赌徒是如何在她面前崩溃的,当她被他的脆弱所打动,并资助他一笔钱以后,却在不经意间发现他拿着可以自救新生的钱重新回到了赌台前……

    现在也许我们应该要回答周星驰的提问了:为什么我们会喜欢上一个赌徒,一个成瘾者,一个我们认为有很大的文化上不认同的特点的人?

    首先要从这些具有成瘾特质的人说起,一般而言,具有成瘾特质的人,往往会有一种“病态美学”,也就是他们可以堂而皇之地将他们种种脆弱、崩溃以及无助公之于众,而毫无顾忌,他们甚至以自己的病态为食,供他们顾影自怜,反复把玩。

    或者说他们这样公然兜售他们的可怜和软弱,就像是《怪物史莱克》里面那只大眼睛的猫侠盗一样,一旦它用那双孩童般清澈而无辜的眼神看着你的时候,往往会有一批女人被打动。这些女人往往是母爱过重乃至泛滥的,她们随时准备投入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救赎运动”。更何况,这些“脆弱”的小灵魂们,往往因为长期浸泡在诗意的“病态”中,往往因为敏感而很有才华和天分,有着让人赞叹的创造力和感染力。他们具有一种很强的“穿越能力”,这种穿越能力来自他们的边界的透明感,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他们选择了不长大,让自己脆弱的孩童状态一直保持到成年,而一个孩子是最没有边界感的。所谓边界感就是指一个人是否有自己的原则和自我感,一个处于童年早期的孩子,比如3到5岁的孩子,他们是很难有边界意识的,他们的人生主要任务是发展依附关系和安全感,而不是从依附中走出来。但可惜的是,似乎他们的心理发展到了这个时期就好像时针停止了。他们为什么会将自己一直保持在孩童的没有自我的状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