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励志成功 > 1979-2000深圳重大决策与事件民间观察 > 1994:胡厉之争轰动海外(1)

1994:胡厉之争轰动海外(1)

鲜花如海,笑容如海。每个人的脸上荡漾着久违的灿烂的笑容。

    在这样的气氛里,没有人预料到一场狂风暴雨已逼近。上午10点左右,一份报告经由新华社以内参形式上呈**中央和国务院。这份署名为胡鞍钢的报告一开始就笼罩着一种莫可名状的神秘色彩。

    胡鞍钢在报告中旗帜鲜明地说,特区不能再“特”了,不能再无限制享受优惠政策!必须要对中国经济特区的政策进行彻底调整,坚决取消各种减免税和优惠政策,取消不利于缩小地区差距、优惠于某些地区的经济特区。因为,“公平竞争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央政府是市场竞争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不能带头破例,对某些地区实行优惠政策或提供垄断……任何地方都不得享有法律和制度之外的经济特权,即使是经济特区也不能享有和保留经济特权。”

    这篇似乎在谈论中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别的报告,刀口径直指向东南沿海的经济特区。

    3月28日,北京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看完这份内参后,沉吟良久,说了一句话:“胡鞍钢这一下子,算是像一柄锋利的匕首戳在了深圳最敏感的部位上。”

    各省市的情绪迅即被引爆

    然而,令胡鞍钢意外的是,他排山倒海般的炮弹竟像是射进了汪洋大海,虽然掀起了波澜,却迅即化为无形。这多少让他感到泄气。

    尤其是深圳的态度,一种高傲的、不屑的、无畏的冷漠,更激起了这个“文化杀手”的斗志。冷静下来后,胡鞍钢决定从长计议,从外围进攻,发动各省打一场包抄战,最终逼迫深圳表态。

    在此后的半年里,胡鞍钢将自己的理论进一步发挥,并让它以在台下向中央“献策”的秘密传播方式,转为公之于天下争取舆论制高点大力支持的方式寻求破局,试图在更大的范围取得支持。

    在“特区不特论”内容变得日益充实、观点提纯得愈发尖锐、语言变得刀刀见血的当口,一个天赐之机蹑步而来。

    1994年6月中旬,胡鞍钢悄悄被请进中央党校,去对省长班讲授“中国地区差别问题”。面对一群省市区的领导者,胡鞍钢见机出手,断然将他的“特区不能再‘特’”的观点第一次予以公开。结果自然如胡鞍钢所料,“特区不特论”像在滚烫的油锅里洒了几滴水,现场立即炸开,各省市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领导的情绪迅即被引爆。

    据胡鞍钢后来的陈述,许多欠发达省区领导人也认为:特区不能再“特”下去了,不能老吃“偏饭”。甚至沿海地区领导人也持相同观点。浙江省一位领导人讲:“我们也不服气,凭什么他们能享受优惠政策,而我们就不行呢?”

    惟恐大火不燎燃,胡鞍钢10月又匆匆跑到上海“放火”烧山。

    这次他在上海作的经济报告的题目是《上海:为何老大变老九——不同税制对上海的影响》。所谓“老九”是指上海到了1992年,其国内生产总值,已从1978年的全国第一下降到第九。上海市的经济在80年代的确是每况愈下的局面。其国内生产总值,在1978年是全国第一,到1992年则降至第九。这引起海内外不少人的议论。

    胡鞍钢直截了当地对上海人说,上海衰落的原因,全在于中央政府在税制上对上海“实行歧视性政策,抽血过多,取之过量,而导致其发展乏力,没有后劲”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