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励志成功 > 人生绝不能走错的九步棋 > 第六章 糊涂棋——处世懂得留一手,大智若愚(1)

第六章 糊涂棋——处世懂得留一手,大智若愚(1)

    第六章 糊涂棋——处世懂得留一手,大智若愚(1)

    糊涂是一种境界,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去留无意的胸襟,一种宠辱不惊的情怀。倘若懂得糊涂的学问,稳定“难得糊涂”的态度,在生活中就能焕发出一种生命的韧性,有了这种韧性,便可能使人生表现出“举世誉之而不加嘉,举世非之而不加泪”的信念。

    1.糊涂是诠释人生的大智慧

    “糊涂”并非一种处世的技巧,也不是基督的那种泛爱与宽容,它是中国特有的为人处世的大学问、大智慧,也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人生大境界。回望我们祖先所创造的灿烂的传统文化,他们早已为我们解决了这个困惑,提供了各有侧重而又相互贯通的答案。

    儒家说:“‘限我’是糊涂”。

    道家说:“‘无我’是糊涂”。

    佛家说:“‘忘我’是糊涂”。

    兵家说:“‘胜我’是糊涂”。

    由此可见,“糊涂”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是大勇若怯,以柔克刚;是处事不悖,达观权变;是外乱内整,内精外钝;是有所不为,而后大有所为;是宠辱不惊,是非心外;是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是宽容忍让,不计前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藏锋露拙,明哲保身;是匿壮显弱,明知故昧;是乐天知命,顺应自然;是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是与世无争,宁静致远;是吃亏是福,财去人安;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保静养神,清心寡欲;是沉默是金,寡言鲜过;是谤我容之,侮我化之……

    老子大概是把糊涂处世艺术上升至理论高度的第一人。他自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而作为老子哲学核心范畴的“道”,更是那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似糊涂又非糊涂、似聪明又非聪明的境界。人依于道而行,将会“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苦讷”,中国人向来对“智”与“愚”持辩证的观点,《列子?汤问》里愚公与智叟的故事,就是我们理解智愚的范本。庄子说:“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人只要知道自己愚和惑,就不算是真愚真惑。是愚是惑,各人心里明白就足够了。

    林语堂认为,这种教训包括了“愚者的智慧、隐者的利益、柔弱者的力量和真正熟识世故者的简朴。”他还写过一首诗把这种弃智守愚的智慧概括起来为:

    愚者有智慧,

    缓者有雅致,

    钝者有机巧,

    隐者有益处。

    这种境界的达到,往往是一个高尚的智者在人生的迷恋中幡然悔悟而得到的。

    即使在儒家思想中,没有任何东西比炫耀、漂亮、熟巧、有意显示更遭批评的了。例如,自己总是赞许自己的名气有多大,成绩有多么的骄人,他的成就与名气一定不会有他说的那样;自己总是夸奖自己有多少财富,而且花起钱来大手大脚,百般挥霍,他的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