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励志成功 > 思维迷宫 > 第十一章 解释和解构

第十一章 解释和解构

着现在的眼光;同样,我们要理解一件事情的整体就必须去理解它的各部分,而在理解它的各部分时却又要求理解它的整体。这有些像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一方面我们改造着社会,另一方面社会又在改造着我们。那么,这样循环到底建构了什么?可以肯定,这种循环建造的不是真理,但它建立价值,建立传统,建立事物的历史性,在各种理解之间建立对话,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建立对话。解释学相信,理解永远是多种多样的,新的理解永远层出不穷,不同的理解之间的对话能够产生更新的理解,各种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不断参加进来,重叠以至于“融合”在一起,由此产生的东西就是平常所说的“文化传统”。一种文化传统越是开放,它所融合的理解就越多,它就变得越丰厚,也就越有前途。

    文本只不过是个门

    德里达:写过的总会烟消云散

    古代哲学特别重视“看”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种很朴素的知识论追求。但是,当人们总也“看”不到真理时,就转向“听”真理,从神那里听真理,于是,视觉中心的古代智慧就被听觉中心的宗教思维所取代。不过人们又发现,听来的东西其实比看到的更混乱。尽管看也会有错觉,但看终究还是更直接的,而听要听音,主观性显然更强,所谓眼见为实,道听途说,如此云云,都是人们真实经验。正因为人们各自“听”出了不同的东西,所以产生了解释学。到了现代,哲学不仅想“看”,想“听”,还想“说”,三者并重。无论是“看”还是“说”和“听”,暗中都有一种深远的假设,人们总以为世界总有某种绝对本质,以为思想有着某种本源,总希望能够把那些隐藏着的最重要的东西找出来,就像去寻找隐藏的宝藏,也许,并非重要的东西隐藏着,而是人们相信隐藏着的东西更重要。福柯就说哲学是思想的“考古学”。但是德里达已经不相信这种寻宝记了,

    他觉得,哲学家想要寻找的那些绝对的东西,无论是本质、真理、意义、本原还是别的什么,其实是找不着的,它们也许是有的,但永远被埋藏在深处,而且越埋越深。无论是“看”、“说”、“听”,都无法挖掘出那些深藏的本原和真义,因为人类的思想文化是不断“写”成的,就像一张纸,无数人在上面写了又涂,涂了又写,重重叠叠,你遮我盖,原先的东西早被完全覆盖了,无论费多大力气也找不回去了。从这种角度看,“写”才是文化的根本性质,而所谓“写”就是在不断地涂抹、删改和掩埋,这形成所谓的“解构”。

    解构同样很有些辩证法的味道。解构会导致任何试图把意义、思想和知识固定化的结构发生消散,从而产生新意。解构不是破坏,而是一个不断产生新意的动态思想状态。比如说,如果说p是这样的,那么总有理由说p不是这样的,又会有别的理由说p不是这样的也不是那样的……不过,解构虽有解放意义的功效,但似乎也有着制造意义废墟的危险。人们总以为解放就能够获得一切,实际上一旦彻底解放了就只剩下一切的废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