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励志成功 > 图解曾国藩挺经全卷 > 挺经 第十四章(2)

挺经 第十四章(2)

《正气歌》,可谓“时穷节乃见”,便是明证。

    目睹元军大肆南侵,南宋国势衰微,大臣或降或逃,只有文天祥决心挽颓势,甘心赴国忧。终因汉奸陈懿的出卖,不幸被俘。在系囚燕狱的三年里,面对元朝统治者的威逼利诱,他从未屈服。最后,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仍遭他的严辞拒绝。具有坚贞的民族气节的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列举出历史上十二位忠勇义烈之士的烈功殊勋后,对他们的气概由衷地称赞。

    1282年12月,历尽百般磨难的文天祥,在燕京柴市口,从容就义。临刑前,他留下《绝笔自赞》云:“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他的一生也正完全履行了自己所写下的诗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曾国藩和当时洋务派的主和外交,必须和他们的自强主张联系起来看。如果盲目地主和,就等于是投降,这和盲目地主战一样短视和危险。洋务派的主和,实际上是为自强的政策谋求长期的和平环境,“隐忍徐图”的自强之道,是中国在面临强敌时最为理性的选择。何况,曾国藩还主张对不同的情势予以区分呢。他认为对外关系应该着眼于大局,不应该在小事上纠缠。其子曾纪泽随侍身边多年,深得曾国藩精神的精髓,所以在伊犁交涉上据理力争,表现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临难有不屈挠之节

    曾国藩说:“临难有不屈挠之节,临财有不沾染之廉,此威信也。《周易》立家之道,尚以有孚之威归反诸身,况立威于外域,求孚于异族,而可不反诸己哉!斯二者似迂远而不切合事情,实则质直而消患于无形。”

    ● 解读

    曾国藩中进士,入翰林院后,贺客盈门,连日不绝。祖父星冈公对曾麟书(曾国藩之父)说:“宽一(曾国藩的乳名)虽点翰林,我家仍靠作田为业,不可靠他吃饭。”曾国藩秉承家训,发誓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

    曾国藩居京官高位。然他连回家省亲的盘缠都难以筹措,清廉程度可见一斑。清代官员俸禄非常微薄,想要保持清廉的操守着实不易。曾国藩为扭转官场积重难返的贪污纳贿之风,曾在三十岁时立誓,终身保持清廉之身。

    晚清时代,军队是**最烈的所在。曾国藩所练湘军,是朝廷编外部队,军饷主要来源靠“自筹”。由于没有正规的财政制度,他完全可以上下其手,大笔纳入自己的腰包。十多年军旅生涯,积累一百万两资财实在是太轻松的事。而事实上,曾国藩的宦囊并没有因此而丰富,带兵打仗之后,他寄回家里的钱,却比以前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