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励志成功 > 白领2005: 优秀企业的文化和机制 > 第76节 长沙忆吃

第76节 长沙忆吃

    杨早

    说到湘菜,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一个字:辣!香港的蔡澜有一次在央视谈吃,说到了湘菜给他的深刻印象:“我第一次在湖南长沙吃湖南菜的时候,用一种感觉来形容就是说,把你的舌头抓住跳迪斯科,那是很辣。”当时蔡某人的那个表情,仿佛嘴里正含着一只朝天椒。还有一次,陪一个号称能吃辣的东北朋友去红辣仔,点了看上去比较正常的手撕鸡,并且再三嘱咐少放辣椒。没想到端上来一看,还是大半盆红艳艳的,让那位老兄当即傻眼。因为夸下了海口,只得硬着头皮上,其过程之艰难可想而知。第二天他的尊容上就开始了豆豆的快乐游行,连绵不绝,数月方止。自此以后,见湘菜馆即退避三舍,并且逢人便慨叹:“湖南菜啊,士可忍孰不可忍!”

    论起能吃辣,其实未见得湖南一支独秀。川菜虽然是花椒当家,但那个辣劲一不留神也顶人一跟头。看看水煮鱼甚嚣尘上的时候,在“辣婆婆”里“跳迪斯科”的也不在少数。还有次去人大附近的秦鸿食府吃臊子面,满屋子都是地道的油泼辣子的香味。还没开吃呢,好些人已经呛得涕泪横流了。说到为湖南人争取到怕不辣的名声,我看还是得归功于那个老人家。对于他“不辣不革命”的论调,我无从置喙;但他那种将整根辣椒放在火上烘烤的奇怪嗜好,实在令我叹为观止,并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在我看来,湘菜以辣闻名,关键在于辣椒与菜肴相得益彰,水火相济。而将辣椒当作水果吃,除了维生素的摄取更直截了当,我还真看不出有啥好来。

    说起来着实有点冤枉,一个“辣”字障目,湘菜的“森林”反而看不清楚了。其实,“酸”也是正宗湖南菜肴中的点睛一笔。这个酸可不像晋菜,要老陈醋来帮忙。湘菜的酸,来自于无所不包的腌菜坛子。秋天的红辣椒买回来,用专门的铁轧剁碎了,拌上精盐和蒜茸,再点上一些料酒,放进或大或小的坛子里。密密地将坛口封好,置于阴凉处,每天给坛沿的凹槽里加点清水。过了十天半个月,打开坛子,酸辣的味道保管扑鼻而来,这就是鼎鼎大名的湖南剁辣椒。而今在北京大小餐馆里常见的剁椒鱼头,大多用的是瓶装的罐头货,虽然也是来自湖南,但比起那新鲜的酸香味,还是逊色了不少。这些坛子除了可以腌制辣椒,还可以腌不少蔬菜:刀豆、春笋、豆角、藠头、白菜、萝卜、黄瓜。即使只是普普通通的姜和蒜,坛子里放上几天,酸酸辣辣的味道,都是下饭的好东西。湘菜名品东安仔鸡,如果少了腌笋做佐料,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说到腌菜,就不能不提湖南的一道名小吃——酸辣米粉。在长沙,这是最普通不过的早餐。每天清晨,大街小巷的早点摊位上,坐着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一碗酸辣粉,一笼小汤包,色香味都全乎了。但是,要品最地道的酸辣粉,还是要去湘春街的和记老店。这个店的装潢很有特色,正对店门的墙壁正中央,贴了一副干净清楚的**照片。而**照片的左侧,才屈居着财神小小的神龛。店堂里座位是深红色的大木桌,深红色的高背木椅,看上去一派土气。店里经营的米粉品种很多,酸辣粉是最便宜的一种。长沙本地米粉是扁平的那种,形状跟广州的沙河粉有点像。但是沙河粉有点透明,而本地米粉是不透明的那种洁净的米白色。以前都是手工制作的米粉,现在也有了机制米粉,不过手工米粉味道和看相明显都更好一些。和记的米粉从来都是自己制作出来的,以前有“色白如玉,细软如绸”的美誉。除了粉皮韧点好点,我也说不出什么特别来,但是吃着就是好,不会滋溜一吸就断掉,而且附着汤汁也不会甩得太离谱。

    酸辣粉上桌后,不妨先打量一番。白色的米粉匀净的躺在高边的白色汤碗里,微带红色的汤水上有翠绿的葱花,粉最上面盖了酸辣的码子。酸辣码子就是酸菜笋子,酸菜是黑色一根根的,煮得有点发,笋子也是熬制出来的,带着原汤的颜色,不复洁白,都是有种微红的色调。用筷子把米粉拌动拌动,可以开吃了。正宗的吃法,是先夹起一筷子酸菜笋子试试味道,又香又辣,微带酸味,口水一下被勾引了出来,胃口顿时被打开了。如果觉得味道还不够浓郁,还可以加些酱油和醋,还有剁辣椒。有些人习惯吃完米粉以后,往汤里倒多多的醋,把汤汁调味得特别酸,然后喝几口,大概是起个助消化的效果。如果那一大碗米粉让你吃得有点感觉撑到了,不妨也这么试试看。

    长沙知名的小吃还真有不少,有的让人难以忘怀,有的还真是浪得虚名。不是有这么一句顺口溜吗,“杨裕兴的面,徐长兴的鸭,德园的包子真好呷(jiá)”。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口味不对,这几个名点我都没兴趣尝试第二回。鸭子我一向不太喜欢,说不出道道。杨裕兴的面条尽管品种不少,可味道实在一般,不过是欺负南方人不会品尝面食罢了。而德园著名的香菇鲜肉大包,我是在一次逛街路过时,看见人头攒动,凑热闹抢了两个。除了油大皮厚,个头吓人,实在没什么特色。而且大冬天的沾了我一手油,腻腻地恶心了一路。同样名不符实的还有南门口的双燕绉纱馄饨。号称皮薄似轻纱,可我每次去吃,都皮是皮,馅是馅,难得找出个囫囵的。新华楼以前在五一广场附近,因为离购物场所近,所以有段时间是那里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