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励志成功 > 经济学的争议: 关于中国加入WTO > 学术的自由竞争

学术的自由竞争

    1999年2月16日

    学术的自由竞争是残酷的。我虽然要维护你说话的权力,但我不能不拼命地批驳你的观点。假如我失败了,那么我的努力将立刻转化为对你的观点的信服。

    我们要让别人说话,要始终让别人说话,但仅此而已。更多的仁慈和宽容都是有害的。

    在爱智慧的人所组成的圈子里,没有权势,没有贵贱,只有知识。知识就是威信。这个圈子维系的时间越长,滥竽充数的情况就越难容身。

    在这样的圈子里,只要谁说过一两句有分量的话,就会始终被人们记住,原封不动地被引用;只要谁说过一两句错话,也会始终被记住,原封不动地被引用;只要谁沉不住气,用谩骂来胡乱抵挡,就会被当作笑柄;只要谁说过一两句不诚实的话,他就会名誉扫地。

    在爱智慧的人所组成的圈子里,只有始终保持诚实和对真理的虔敬,才能受人尊重,即使他的论点后来被证明统统错了。

    我们不应该惮于批评,哪怕是严厉的批评。对手说话的权利和对对手的批评,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学术的自由竞争。

    哈耶克:走出奴役之路

    1999年5月14日

    (注:尹忠东是本文的合作者。)

    先知的命运是这样展开的:先被讥讽,后被冷落,人们直到山穷水尽,才再次想起他,而这恰恰是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Hayek,Friedrich August Von,1899-1992)一生的总结。今年5月8日,是这位伟大的经济学家、法学家和思想家的百年诞辰纪念日,在此谨致敬意。

    在西方自由主义和政治哲学的领域中,哈耶克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他不仅是西方最重要的自由主义学术团体“朝圣山学会(The Mont Pelerin Society)”的创始人,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还是与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针锋相对的理论对手,更是预言形形色色干预主义可怕后果的先知。

    20世纪50年代,干预主义红极一时。存在主义鼻祖萨特(Jean-Paul Sartre),飞身到苏联取经;一代哲人罗素(Bertrand Russell),对苏维埃的计划经济无限憧憬;欧洲各左派政党纷纷顺利上台执政;英国、法国的国有化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北欧的福利主义所提供的“人类关怀”羡煞旁人……一时间,计划经济、凯恩斯主义、福利主义、国家干预主义,都成了美好社会的代名词。

    1945年,在学术上正青云直上的哈耶克,清楚地认识到干预主义理论的谬误,并对世界广泛实践这些错误理论的前景深感忧虑,奋笔疾书,写下了《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他苦口婆心地警戒世人:“通往地狱之路,常由善意铺设……如果人类放弃自由主义的精神,想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