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者

    1886年,荷兰青年文森特·凡高很贫穷,是个久未成名的画家。他一个人流落在异乡,身边既无亲人也无朋友。虽然他每天要付出14小时至16小时的时间苦苦地绘画,但他的画却常常连一张也卖不出去。他缺衣少食,饱尝了人间的冷暖、世态的炎凉。

    当时,他在一封信上这样写道:

    “这几天我过得很不愉快。星期四我的钱已花光了,四天来我靠20杯咖啡加一点点面包为生,面包钱还是欠了人家的。今晚只剩一块面包皮了……然而创作却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像苦力一样画着我的油画……”

    生活有时是如此的不公平,凡高又是如此的贫困无助!凡高知道,这个冬天,如果再卖不出去一张画,就将被赶出旅店而露宿在风雪街头了。

    那是个北风烟雪的黄昏,凡高付不起房租,房东又拒绝用画抵顶房租,他被迫冒着刺骨的严寒来到一家廉价的小画铺的门前,几乎是央求着老板开了门,希望他能收购下他的一幅刚刚完成的静物画。

    还算幸运,善良的小画铺老板可怜他是个穷人,便买下了他的画,付给了他5个法郎。对于凡高来说,这算是相当大的恩宠了。他紧紧地攥着这5个法郎,赶忙离开了小画铺。

    可是,就在风雪交加的归途上,他忽然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刚从圣拉萨教堂里走出来。小女孩很美丽,但从她那一双孤苦可怜、无助无奈的眼睛里,凡高一下子就看出来,她也正处在饥寒交迫之中。

    “可怜的孩子!”凡高用忧郁的目光注视着这个正在哀求的女孩,喃喃地说道,“没有错,当风雪降临到世界的时候,所有的穷人都是困苦的,可是那些狠心的富人是毫无同情心的。”

    凡高完全忘记了房东此时正守在他的住处,等着他回去交房租。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刚刚拿到手的5个法郎,全部送给了这个素不相识的、楚楚可怜的小女孩。他甚至还觉得自己所给予这个小女孩的帮助太少、太无济于事,便满脸惭愧、逃也似的离开了小女孩,消失在凛冽的风雪之中……

    4年之后,凡高——这位生不逢时的艺术大师,在苦难中凄惨地辞别了人世,年仅37岁。

    生前凡高的绘画成就,始终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与关注。但死后,他所留下的作品却成了我们整个世界艺术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珍品。

    那位房东不会想到,那位善良的小画铺的老板也不会想到,凡高本人也不会想到,大概也很难有谁会想到,1886年冬天的那个黄昏,凡高那幅仅仅卖了5个法郎的静物画,若干年之后,在巴黎的一家拍卖行的第九号画廊里,竟有人出价数千法郎买下了它!

    如果行善者是为了图报才行善,那他就不是真正的行善者。事实上,真正的行善者未必都能得到好报,但他宁肯得不到好报也会坚持行善。真正的行善者,是那些为了行善而行善的人。在这个意义上,行善者是超乎因果联系之外的人。

    但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来早与来迟。即使行善者得不到好报,他的生命也会因行善而变得更有价值,更具人性的光辉。客观地说,这无疑也是一种回报。在这个意义上,行善者又是无法超乎因果联系之外的人。

    烧掉珍品更赚钱

    有一次,一位印度人带着三幅名家之画到美国出售。有位很有眼力的美国收藏家看中了这三幅画,深知经过一段时间的收藏,肯定会大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