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励志成功 > 一夜成名: <<炒作学>> > 适度放权

适度放权

    人的一生,不过是历史短暂的一瞬,时间、精力和认知水平都很有限,不可能什么都懂,更不可能什么都要亲自去完成。如何在短暂的一生里,充分有效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真正实现价值的“单位效益最大化”,是每一个成功者必须认真考虑的严肃课题。

    在中国许多老百姓的心目中,三国时的蜀相诸葛亮可以说是一个神化了的人物,鲁迅更是在评价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时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饶是诸葛亮上晓天文下知地理,“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如何的英雄了得,到头来总是逃不脱“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命运。

    诸葛亮的失败在于他太过自恋,不懂得适度放权,总以为什么事情都只有自己才能够做好,只有自己才能够做到尽善尽美,所以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什么事情他都“一言堂”,一个人说了算,这样做直接的后果是劳心劳力过度只活到54岁就死了。

    诸葛亮“包打天下”的作风,应该说是他管理理念的落后和管理手段的缺陷。自己费力不讨好把身体拖垮了不算,还把和同事、下属的关系处理的很糟糕。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曾经明确表示把蜀汉的军权交给李严,可是诸葛亮不放心啊,人家可是一降将,要是他带头造反怎么办啊?所以这军权是不能放的,后来还干脆寻个不是把李严罢为庶民了事。

    诸葛亮事必躬亲一个最严重的后果,是直接导致蜀汉人才的青黄不接。因为他管理理念的落伍,堵塞了人才的成长道路,无法给下属创造独立思考、独当一面的锻炼机会,使下属纷纷丧失信任感和责任感只剩下依赖感,蜀汉在诸葛亮这种管理体制的英明领导下,顺理成章的从“荆楚多壮士,益州尽奇才”的繁荣,沦落到“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凄凉。

    而作为诸葛亮前辈的刘邦,虽然无论学问还是智谋都远不及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