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励志成功 > 家教现场 > 第一部分己所不欲,勿施于子女

第一部分己所不欲,勿施于子女

    那么,家长们如果想使孩子进步,只要有决心,掌握一点正确的方法, 是件不难的事情。而这种方法、那种方法,归根结底,就是要了解人,了解家长自己, 了解孩子。这种了解绝不是通常所说的陈词滥调的了解,天天有人在说,要了解人, 要了解孩子,其实满世界看到的都是不了解。

    家长们要使孩子发生变化,就一定要取消唠叨式、数落式、训斥式、包办式等各种错误的家教模式及嘴脸。中国有一句古话说得特别好,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研究世界上的各种文化,许多学者认为这句话是世界第一金科玉律。 几乎在所有的文化中,都有这样一个规范和讲究: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于人。 这个原则当然应该包括自己的孩子。反过来。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也应该给予孩子。

    举一件小事,家长们都能有所体会。你做了饭,你的家人没有欣赏,没有好评价,还有很多埋怨和唠叨,你做饭还有好感觉吗?如果不仅是在饭桌上, 甚至你在厨房里做饭的时候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监督,发号施令,唯恐你做得不好, 你还有什么好感觉?你没有好感觉了,没有积极性了。

    你买了几本书送给孩子,推荐他读一读。过了几天,你很关心他读书以后的感想。一方面,你是关心孩子知识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作为家长, 也很希望你买的书孩子能够喜欢。如果你推荐给孩子的书他很长时间都没有读,家长也会觉得没有意思的。如果他读了,对这几本书很欣赏,你就很高兴。这里,不仅有你对孩子的关心, 而且有你对自己劳动得到评价的期待。大人都很在意这一点,更何况孩子?

    那么,家长们为什么不研究研究自己的心理和孩子的心理呢?孩子做了一件事情,他是不是也特别期待正确的评价呢?

    如果家长为孩子买了一件礼物,发现孩子一点也不爱惜,你会是什么感觉?同样,如果孩子很努力地做了一件事情,却没有得到社会的正确评价, 孩子心理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

    许多作家都关心自己的作品在社会上受到的评价,你对一个作家说, 你哪部作品我看过,印象特别深,你和这个作家一下子就特别贴近。为什么? 作家希望自己的劳动和创造被人理解。一个做手拉面的师傅工作的时候,有人围观, 他绝对不会反感,绝对不认为你在干扰他的工作,他反而将手中的面抖得特别来劲。 往往当围观的人散去以后,拉面的师傅脸上还会有些失落。为什么?他在表演他的技术,表演他的劳动。

    小孩更是这样。

    我曾经观看过一个小孩和他爸爸打羽毛球,孩子虽然年纪很小, 但是技术不错,经常能够接住爸爸打过来的球。我看了一会儿,对他爸爸说:你的孩子挺棒的, 总能接住你打的球。孩子更来劲了,前前后后跑得更欢。及至我走的时候, 他眼巴巴地看着我,希望我留下来继续“观战”。当时,我真有些不忍心从他的世界中撤退。 这说明什么?说明人的技术和能力得到别人的评价是多么重要。

    家长们要不断地体察自己的成长经历,要将自己最喜欢的事情、 最容易受到鼓励的事情、最渴望的事情给予孩子,自己最不愿意的事情一定不要给予孩子。

    你在工作中特别反感别人一天到晚对你唠叨,你就不要唠叨孩子。 你不愿意一天到晚面对一张训斥的面孔,你就不要训斥孩子。要将心比心,进入孩子的思维。

    善于进入孩子的思维,把孩子培养成为成功的人, 最重要的是三个积极性:向上的积极性、自信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积极性。

    我曾经看过一个场面,一辆小公共汽车,一大群人在奋力地推它。 我问:这辆车坏了?他们说:不是,司机不在,放在这里堵路,给它挪个地方。我想,如果司机在,给车挪个地方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车有马达,油箱里有油, 一发动就跑起来了。硬推,或者着急了打砸一顿,无疑是很愚蠢的办法。

    我们希望孩子进步,希望孩子成功,千万不要做不会开车的人,去推,去打, 去骂,而是要去发动。发动什么?要发动这个汽车本身的马达, 要发动孩子本身的学习动力。

    孩子学习的动力在什么地方?主要就是三个积极性。在这个问题上, 希望家长们打破迷信,千万不要认为,只有大知识分子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 绝对不是这样。世界上有很多成功的人,他们的父母文化很低。

    那么,成功的家庭教育到底在于哪些因素?

    一位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谈到他成功的经验时曾经讲过:父母从小不管我, 让我自由发展。现在,很多家长拚命在管,可是孩子还成长不好。那么, 那个所谓“不管”的父母,给了孩子什么?他没有直接管孩子学习,他管了孩子什么?

    他们给了孩子几样东西:一个是向上的积极性,一个是学习的兴趣, 一个是自信心。这些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特别重要的环节。我们要使孩子发生变化, 主要要解决这三个问题,最起码要把挫伤积极性的做法收起来。

    如果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