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经济管理 > 中国高层经济智囊 > 第四章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奠基人(10)

第四章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奠基人(10)

社化,农业的发展也仅限于此,农业比新中国成立前虽有改进,但进步并不大,农民生活水平虽然比新中国成立前好得多,但却未达到应有的程度,何况中间还经历了50年代末的“大跃进”、60年代初的“大饥荒”。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对内改革的关键就是首先注重提高农业生产率,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以往“吃大锅饭”的人民公社制度,农民劳动积极性由此被充分调动起来,并且在改革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同时国家经济也逐步恢复增长。

    到1985年,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取消,农村多种经营及乡镇企业兴起,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格局出现全新的特点:非农产业发展迅速,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这正是农业高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底层产业的边际效用递减”的表现,可见农业发展不但满足了农民和国家的需要,而且主动为其他产业提供资金和剩余劳动力。以农业的发展来推动其他产业产值的增长,已经不再是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张培刚的“农业国工业化”预言得到了证实。

    对于中国这个有着13亿人口、8亿多农民的大国,采取何种发展模式,不仅关系现在,更影响未来。

    然而,发展毕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回顾以往,中国的经济建设的确走了弯路,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对内调整经济结构,农业重获重视,使得中国国民经济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经济实力大为增强,西方经济学者惊呼:“这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创造出一个伟大奇迹。”种种迹象表明,改革开放后着重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做法,已获得了很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