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顾炎武

    93.顾炎武

    (1613—1682年)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常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顾炎武

    《精卫》公元1613年,中国历史上的明王朝在内忧外患之中摇摇欲坠,岌岌可危。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席卷中原,崛起于北方的满族蓄势待发,大有举兵南下之势。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年代,一个即将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在江南降生了,他就是被誉为清朝“开国儒师”的顾炎武。

    顾炎武号亭林,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人称其为顾亭林。顾炎武的家庭是明朝典型的官僚世家,虽然他出生时家境已大不如前,但他还是在祖父和父亲的教导下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教育。24岁时,顾炎武加入当时江南最大的政治学术组织复社,在那里结识了很多名士大儒。他从未看重科考,只专注于研究经世致用之学,批判当时文人的浮名苟得之风,遍览历代章奏、文集、郡县志书,辑录与农田、矿产、水利相关的记载,着手《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的写作。

    1645年,清军的势力蔓延到江南,在爱国热情的驱使下,顾炎武和友人在江苏昆山起兵,最终却遭到血腥镇压。此后,顾炎武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游历生涯,先后到过河北、山东、陕西、山西、南京、北京等地,并对居庸关、山海关、昌平等重要关口做了研究。在此期间,他完成了《营平二州地名记》、《昌平山水记》等军事地理著作。

    顾炎武最后一次回江苏是在1667年,那时,耗费他三十年心血的巨著《音学五书》终于收笔并付诸刻录。在此书中,顾炎武考订古音,不仅将音韵的演变过程原封不动地呈现出来,还在历史上第一次把古韵分为10部,并开创了用离析《广韵》的方法研究古韵。后代又有很多人给古韵分部,但大都是在顾炎武的基础上加以详解,并没有本质的突破,顾炎武因此被誉为古韵学的开山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