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方以智

    91.方以智

    (1611—1671年)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方以智在研究中国传统学术的同时,广泛学习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并最终在哲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都造诣颇深。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从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将学术分为三类,而在接受西方科学知识方面,他秉持的求真务实、去伪存真的精神难能可贵。

    1611年,在中国历史上属于明朝末期,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明朝失去了生命力,在北方崛起的满族人即将取而代之,成为中原大地的主人,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就出生在这一年。但凡政权交替之际,也是思想界最活跃、人才辈出的时期,与方以智生活在同一时代的还有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著名思想家。

    方以智出生在安徽桐城一个书香世家,祖父、父亲都在朝为官,并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在浓厚的学术氛围的熏陶下,方以智接受了正规的儒家教育,20岁时就在音律、文史、诗文方面颇为精通,为《尔雅》疏注、写成《通雅》初稿。他曾跟随父亲到过四川、福建、河北等地,后又独自在江淮吴越一带游历,博览全书,遍访名士,结识学友,其中不乏外国传教士。就在此时,方以智开始了解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像绝大多数中国文人一样,方以智也参加了科举考试,于1640年中进士,并被任命为翰林院检讨。当时,他因参加“复社”,结识了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与他们合称“明末四公子”,才名誉满天下。李自成占领北京后,方以智设法逃到南京投奔南明政权,但因遭到仇敌陷害,不得不辗转到广州避难,改名吴石公,以卖药为生。几年后,他受邀在永历政权中先后担任少詹事、翰林院侍讲学士,后因受到排挤退隐于湘、桂、粤一带。此后虽多次接到永历政权的征召,都坚辞不受。

    1650年是方以智生命中重要的一年,清军长驱直入,攻陷广西桂林,方以智在昭平仙回山出家为僧,饥寒交迫,十分艰苦。即使如此,他也没有逃脱被清军搜捕的命运,清廷将领在反复逼、劝、诱降无效的情况下,只好将他放了,任其出家。此后,方以智改名为大弘智,字无可,人称“药地和尚”。两年后,他回到故乡桐城,拒绝举荐,不再入仕途。晚年,方以智在江西庐陵青原山定居,自称极丸老人。1671年冬,他因曾在南明供职受牵连,被清政府逮捕,放逐到广东,行至江西万安惶恐滩头,因病去世,享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