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孙膑兵法 > 善者
    本篇指出善战者在作战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而陷敌于被动。  善者(1)  善者,敌人军□人众,能使分离而不相救也,受敌(2)而不如知(3)也。故沟深(4)垒高不得以为固,车坚兵利不得以为威,士有勇力而不得以为强。  故善者制险量阻(5),敦三军,利屈伸,敌人众能使寡,积粮盈军能使饥,安处不动能使劳,得天下能使离,三军和能使柴(6)。故兵有四路、五动:进,路也;退,路也;左,路也;右,路也。进,动也;退,动也;左,动也;右,动也;默然而处,亦动也。善者四路必彻(7),五动必工(8)。故进不可迎于前(9),退不可绝于后(10),左右不可陷于阻,默 [然而处],□□于敌之人。故使敌四路必穷,五动必忧。进则傅(11)于前,退则绝于后,左右则陷于阻,默然而处,军不免于患。善者能使敌卷甲趋远(12),倍道兼行(13),倦病而不得息,饥渴而不得食。  以此薄敌,战必不胜矣(14)。我饱食而待其饥也,安处以待其劳也,正静以待其动也。故民见进而不见退,蹈白刃而不还踵(15)。二百□□□ (1)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善者,指善战者。  (2)受敌,受攻击。  (3)不相知,互不知情。  (4)简文“沟深”二字只残存“水”旁,据文义释。  (5)意谓善战者能审察地形,利用险阻。  (6)柴,陋俗为訾(zi子),怨恨。  (7)彻,通达。  (8)工,巧,善。  (9)意谓进军时敌人不能阻挡前进。  (10)意谓退军时敌人不能切断退路。  (11)傅,借为保薄,迫。  (12)卷甲,卷起铠甲。趋远,向远方急进。  (13)一天走两天的路。  (14)“战必不胜”是指敌方说的。  (15)不还踵(zhong肿),犹言不旋踵。意谓冒锋刃而不后退。   [ 原文]善者,敌人军□人众,能使分离而不相救也,受敌而不相知也。故沟深垒高不得以为固,车坚兵利不得以为威,士有勇力而不得以为强。故善者制险量阻,敦三军,利屈伸,敌人众能使寡,积粮盈军能使饥,安处不动能使劳,得天下能使离,三军和能使柴。故兵有四路、五动:进,路也;退,路也;左,路也;右,路也。进,动也;退,动也;左,动也;右,动也;默然而处,亦动也。善者四路必彻,五动必工。故进不可迎于前,退不可绝于后,左右不可陷于阻,默[ 然而处],□□于敌之人。故使敌四路必穷,五动必忧。进则傅干前,退则绝于后,左右则陷于阻,默然而处,军不免于患。善者能使敌卷甲趋远,倍道兼行,倦病而不得息,饥渴而不得食。以此薄敌,战必不胜矣。我饱食而侍其饥也,安处以侍其劳也,正静以侍其动也。故民见进而不见退,蹈白刃而不还踵。  [ 译文]善于用兵的将领,面对兵力多而强的敌军时,能使得敌军兵力分散而不能相互支援,遭到攻击时仍不能互通消息,彼此不知情况。所以说,壕沟很深、壁垒很高的阵地算不得坚固,战车坚固、兵器锐利算不上成不可挡,士兵勇猛善战也算不上强大。因此,善于用兵的将领善于审视地形险阻而加以利用,能够指挥全军将士进退自如,敌军兵多时能使其变少,敌军军粮充足时能让其挨饿受饥,敌军稳守不动时能使敌军疲劳,能让得全国民心的敌军离心离德,能使全军同心协力的敌军不和。所以说,用兵有四路五动,前进是一条路,后退是一条路,向左是一条路,向右也是一条路;前进是动,后退是动,向左是动,向右是动,按兵不动同样也是动。善于用乓的将领做到四路通达,五动巧妙。因此,当自己的军队前进时会让敌军不能阻挡,后退时不会让敌军切断后路,向左向右不会受敌军阻拦,按兵不动时..反过来要使敌军四路全都受困,五动必定有忧虑,前进时必有我军阻挡于前,后退时必定被切断后路,向左向右一定受到阻拦,即使按兵不动,也必定免不了灾祸。善于用兵的将领能让敌军偃旗息鼓绕远路,也能使敌军抄近路急行军,能使敌军疲病而得不到休息,又饥又渴而不能吃饭喝水。敌方用这样的军队交战. 那肯定是不能取牲了。而我军则是吃饱了等待饥饿的敌军,以逸而等待疲惫的敌军。按兵不动而等敌军动。这样交战,我军士兵当然会勇往直前,绝不会后退,即使踩上敌军锋利的刀刃,也绝不会转身退缩。  [ 解析]这是一篇论述临敌指挥艺术的文章,文章通过多方分析。说明只有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克敌制胜的将领才能称得上善于用兵的将领。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面对兵多而强的敌军时,善于用兵的将领却能巧妙地使敌我形势发生有利于本方的转化,让敌军由全局的优势变为局部的劣势,进而扩大为全局的劣势,并战而胜之。文章不但指出了善于用兵的将领应该具备的水平,而且指出了达到的途径:善于审视和利用地形,能指挥全军进退自如,能使敌军兵力由多变少,由粮足变为粮少,由逸变疲,由团结变为不和等等。这些述说对用兵之人都是很好的提示。文章进而把用兵的临敌指挥概括为“四路五动”,特别是把“按兵不动”也列力一“动”,很有辩证思想,也是很有见地的说法。“四路五动”,很准确地概括了军队的各种运动方式,因为当时还没有空降、空中撤退或潜水等方式。孙膑就是从这“四路五动”的指挥上来区分是否善于用兵。孙膑把用兵能做到“四路通达,五动巧妙”的将领认定为善于用兵的将领,并进而将“四路、五动”阐释为让自己的军队进、退、守皆运动自如,并让敌军“四路受困,五动优虑”。诚然,能有那么高的指挥艺术的将领确实难求,正如古人所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而为了国家的安全,这样的将领非“求”不可。楚汉相争时有一场“成皋之战”,这是秦朝被推翻之后决定两支力量最大的起义军的命运的大战役,人们从中可以领略许多临敌指挥的谋略和技巧。这场大战役历时两年零四个月,地点在河南的荣阳地区。战役开始时,项羽有4O 万人,刘邦仅有10 万人,项羽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而且项羽本人又十分勇猛善战,几乎无人能敌。所以,从战役开始时双方兵力对比等基本方面看,是楚强汉弱,但战役的结果却是汉胜楚败,战役是如何进行的呢?形势是如何扭转的呢?公元前206 年,项羽带兵攻入咸阳,处死了秦国的王位继承者子婴,放火烧了秦朝的宫殿,结束了秦王朝的统治。这时项羽的兵力最强,他便自封为西楚霸土,自认为各路义军的统帅。为了确立自己的首领地位,他分封各路义军首领和六国后裔及秦国降将共18 人为王。但起义军将领多有不服,尤其是刘邦,按楚怀王当初的许诺,“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先攻入关中,理应为“关中王”,而项羽却把他封为“汉王”,把巴、蜀、汉中等偏僻地区封给他,还把三员秦朝降将封在关中为王,用以监视刘邦。这样,这次分封已埋下了楚汉相争的种子。分封之后,项羽认为刘邦已在他控制之下,不足为患了。便带兵北征,去攻打齐国的田荣。而刘邦自知实力不如项羽,便利用这个机会积蓄力量,他首先广招贤才能人,得到了韩信这位卓越的军事家,封其为大将。接着采纳韩信的建议,袭击了三个秦国降将,夺取了关中要地作为自己的根据地。第二年,刘邦就联合五路诸侯,共有五六十万军兵,一举攻占了楚国都城——彭城。这一胜利却冲昏了刘邦的头脑,他不思戒备和进取,而是天天饮酒作乐,结果被迅速赶回的项羽打了个措手不及,吃了大败仗,不但丢掉了彭城,还被项羽穷迫猛打,伤亡十几万人。最后,刘邦仅带几十人马突出重围,狼狈逃命。这次惨败,使刘邦受到了深刻的教训,他这时才真正明白了当时的形势。这时,刘邦接受谋臣张良的建议,把军队撤到荥阳,在这里休整,建设战略根据地。荥阳占有地利,北面有黄河作为屏障;往西可通关中,和刘邦的根据地相通,汉军便有了可靠的后方依托;东南面是开阔的平原地带,进攻便于展开兵力,防守也利于消灭敌军;而且荥阳境内的敖山上还有秦朝留下的大粮仓,可以保证军粮供应。张良选的这个地方确实不错。随后,萧何又从关中送来了一批兵员补充了汉军兵力,使刘邦的军队实力增强。经过彭城失陷之后,项羽认清刘邦是主要对手,便集中兵力对付刘邦。因此,在荣阳地区,楚汉决战的态势便形成这时,刘邦采取了几项措施,大大改善了自己的地位。他派兵在荥阳和敖山粮仓之间修了一条运粮通道,道路两旁都修了围墙掩护,以便安全运粮。接着,刘邦派韩信平定了背叛汉王、投向楚军的魏王魏豹,解除了自己侧翼的威胁,并扩大了刘邦的势力范围。随后,韩信带兵北攻燕、赵,东伐齐军,向南断绝楚军的粮道。这样,不但解除了汉军左翼的威胁,而且牵制了楚军正面进攻汉军的兵力。不久,占据江西、安徽一带的九江山英布背叛项羽,归顺刘邦。英布曾是项羽的一员猛将,这时背楚归汉,是刘邦策反工作的一大成功,削弱了项羽的力量,增强了刘邦的力量。这一系列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