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四十二章 达世如幻

第四十二章 达世如幻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槃,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释】最后第四十二章说明,佛陀平等观察一切诸法,来破一切众生的执著。我们人间的一百年,在忉利天只是一昼夜;这个娑婆世界的一大劫,在极乐世界也只是一昼夜,所以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佛说,“吾视王侯之位”:王是国王,侯是诸侯。诸侯比皇帝小一点,皇帝譬如总统,诸侯譬如省长,这都是很尊贵的。可是佛看国王和诸侯的地位,“如过隙尘”:好像空隙里的尘土一样,没有什么价值,没有什么可执著的。这个“过隙尘”,在太阳光底下,当光线特别足的时候你就可以看到,空中的那个灰尘就在光的中间不断地摆动。照得越明就看得越清楚,看到这个尘一会儿起来一会儿飞扬。它非常微小,要是平时我们还看不到有灰尘,实际上我们的空气中充满了灰尘,只有在强光下你才能看着。这是佛告诉我们的很真实的事情。我们现在的人一看到王侯之位,简直就是不得了了,而且非常羡慕,并且是自己追求的目标。但是佛看这些东西就是一场戏,而且是一种没有智慧的一场戏,所以佛说是“过隙尘”,就像尘土在空中不断地摆动,很微小,而且很不值得的,就是这么点事情,没有什么意思。【释】“视金玉之宝”:看金子和玉石这些宝贵的东西。“如瓦砾”:好像瓦砾似的。“视纨素之服”:看最美丽的衣服。“如敝帛”:就像烂布一样,没有什么可以执著的。视纨素之服,这个“纨素”指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细绢,细致的丝织品。素就是洁白的生绢,现在就指华丽衣服,非常华丽。就像过去那个花花公子,好打扮的人所穿的衣服。“视纨素之服”,看那最美丽的衣服,就像烂布一样,没有什么可以执著的,看不出好来。【释】“视大千界,如一诃子”:佛看这三千大千世界,就好像一个诃子那么大。诃子,是诃黎勒树果实这么小的东西,如橄榄大。诃子就是一种果实,这种果实叫藏青果,果实很像橄榄,不大,可以入药,常用这个果实比喻其它东西非常小。这也是佛比喻给我们听的,在佛的眼里没有这个东西,佛这样说是要教育我们,佛眼里就连微尘也会不存在的,他不存在这个概念。佛为什么说三千世界就像这么一点呢?就是让我们能够理解,这是比喻说。【释】“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阿耨池的水本来是很多的,但是佛看见这水,就好像擦脚的油那么多。以上的道理就是教人离开执著,不要什么都看得那么认真,那么执著。你一执著,一放不下,就不会成就道业。“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印度有涂足、涂脚的油,这个阿耨池是个池名,梵语就是阿耨达,翻译成咱们汉语叫无热恼,没有这个热恼。它这个地方在哪呢?在摩竭提国竹林中,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围有八百里,它里面都是金、银、琉璃、玻璃、铜、铁等饰其岸,岸上都用这些东西装饰,非常好。有的人说恒河的水都是从这个池子里淌出来的,甚至说天下各地方的水都是以这个池子为发源地。在印度摩竭提国竹林中也有这种池子,但是这种池子也可以说是一般的凡夫眼睛所看不见的,这个池水又可以说是天上来水。这么大的池子,周围八百里,佛看这样多的池水如涂足油那么少。佛在世那时候,印度都是光脚,他洗完脚以后都要抹油的。抹油来保护他的皮肤,要不脚就会裂,来回走的时候因为摩擦,他也是用这个来保护脚的皮肤。印度有个礼节,到哪去应供,先给洗脚,洗完脚了给涂脚油,那是很重要的一关,供养好的涂脚油。“金玉之宝如瓦砾”,金玉,我们都知道,世间上把金子和玉都当作最宝贵的东西,特别是现在这个世界,把金子当成了生命,把金钱当作生命,甚至当作爹妈,他宁可要金子也不要他爹妈。现在这个人的道德就是这样,为了钱去做一切事情,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不像女人,就是为了这个钱。世间人把金玉当成宝,而佛把它看成瓦砾。如果叫我们看,这东西是什么呢?我看它连瓦都不如。瓦我们敢摸,但一摸那金玉,咱就犯过失了,犯错误了,是不是?它连瓦都不如。所以说,那个金子如同什么呢?我就比喻说,比那个粪便还臭,因为我们平时追恋这些东西,所以根本察觉不出来。我上回跟大家讲过,有人供养钱的时候,把我熏得够呛。光说供钱,把钱拿出来,就把我恶心得这一宿也没睡好觉,脑袋疼了一宿,又恶心又要吐,最后闻到厕所里粪尿这种臭气以后,才把这个解了。过去,这个粪尿水叫金汁,在中医里有这个名。是吧?什么人用这种金汁呢?就是砒霜中毒,如果有人喝了砒霜中毒了,没法救的时候,赶紧喝这个金汁。你看这个名可能挺好听。看来这个金汁可能是专门治金子的,金汁不是最臭吗,它能把金子降伏,“金汁”的名可能是这么来的,还是因为颜色来的,我就不太清楚。但是这个金汁确实能解毒,能解砒霜。砒霜,人喝下去就完了,就要死的,肠子一段一段地断了。那个钱就和砒霜是一样的,如果你要是贪了钱,你这个人就做不成了。你在世间上是个贪钱的人,不用说,你交朋友都交不了,人家不和你交,那房顶开门的人(指不愿意和人来往),人家不跟你交,是不是?你的善根慢慢就会断绝的。出家人如果摸金钱,那你的道德、品德马上就不像出家人了。佛说,你要是贪恋金钱,绝非我的弟子。那财物都不允许贪,何况金钱?更不能贪。那摸金钱的人确实让人看着就恶心,很好的一个成佛的材料,捧着一堆屎尿在干吗呢?当成宝贝,这就是愚蠢!佛“视金玉之宝如瓦砾”,我们把金钱也看成砒霜一样,千万不能打那个念头。治疗金钱最好的办法就是金汁,以后我们如果发现自己在思想上对金钱有贪恋,就赶紧上厕所去,你赶紧去打扫厕所,把这个“砒霜”赶紧弄出去,要不你心里被污染了都不知道。那次我头疼了一宿,那把我恶心得,一个劲地恶心,它还不是恶心一会儿就断了,不是!一个速度,而且要吐还吐不出去,就是恶心、头疼,你都想不到那种头疼感觉,头一回。最后闻到这个厕所的味道,倒不一定喝,它那种气都能把你那些“毒”给解了,这个心里一下就敞亮了,头也不疼了,确实不可思议,看来通过它治“砒霜”确实可行。金钱比砒霜还毒,砒霜只能要我们今生的生命,肉身。如果摸了金钱,就把我们的法身慧命丢了,你生生世世都要受苦的,因为贪恋金钱嘛,最后就堕落地狱、畜生,所以说金钱是一切罪恶之源,害人无数。所以说,我们要远离金玉之宝。什么叫宝贝?我看它没有啥意思,有时候他们供养的什么夜明珠啊,什么珊瑚啊,还有这些宝贝,说是要装饰佛殿,要装饰就装饰吧!还有什么名人字画,看那个东西,半点兴趣也没有,我都不如看一本好书,关于戒律的书。有时候看这些东西,还不如几张白纸,能写几个字,没有啥实际意义。而且还随时随地存在着危险,就像守了一个炸弹在这块,守了一个砒霜,弄不好就中毒,从心里往外确实是半点想要的心都没有,没有意思。所以我们应该是这样看。大家今生能够持这个戒,我们就远离了这种“砒霜”,你就不至于肠子断了,还能活着继续做个人。你要是贪恋金钱,说老实话,其实很难说你算一个真正的人。作为一个出家人,更不能动,丝毫不能动,一点都不能,连动的那个念头都不行。“视纨素之服如敝帛”,敝帛就是破烂的布。那最好的衣服,你说有什么用啊?现在的人尽穿好的,喜欢打扮哪,把那衣服改来改去,最后又改回来了。左折腾、右折腾,人还是那个人,里面那个皮肤还是那个皮肤,思想还那个思想。打扮得越好,实际上思想越虚妄,他没有啥追求的,他不知道这生活中什么是他应该做的事情,他就以为穿着好衣服,就已经是有了地位,有了目标了。他往往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一种虚幻上,一种色上面、外表的华丽上面,他那个心就是那种心。那种心就是漂浮不定的那种心,他想找个根都找不到,所以那个没有啥意思。我们看这些东西连破布都不如,像破布、烂布一样,只能扔掉,不能使用的东西。你看我们穿的这个衣服,有的说百衲衣也好,补的衣服也好,我看比那个不知道珍贵多少万倍,你拿多少来换,我也不跟你换,因为它能克服“纨素之服”,能把这些好的给破坏掉,这些好的其实都是锁链。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三千大千世界,那可大了,我们这才是一个世界,如果三千个这么大的世界那得多大呀,那就数也数不过来了。三千大千世界也是个名词,就说明它非常大,大得没法再大了。但是在佛的眼里,就如同一个诃子。为什么佛能把三千大千世界看成这么小呢?什么原因?谁能说一下?弟子:虽然有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唯心造的,都离不开这个心。他讲得很对。是一种虚幻,都是唯心所造的,它没离开你那个心,所以说大说小都没有啥实际意义,它只不过是你的心所造出来的,是不是?它再大也没离开你的心。你拥有这个心,它只不过是你心里的一微尘,没有啥实际意义。所以他答得很好。“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这个水这么干净,天下的水都从它这里流出来。人没有水就得死掉,若没有水,万物不生,所以这个水是很重要很重要的。这么重要的东西,又这么大,这么庄严的东西,里面又是金银、玛瑙装饰其岸,那个岸边都是玛瑙和金银所装饰的,周围有八百里。就这样大的一个池,在佛的眼里如涂足油,只不过给自己脚上抹点油,润滑润滑,就像小瓶那么大,没有啥实际意义。佛告诉我们,对世间的东西应该这么样看待。【释】“视方便门,如化宝聚”:天上所用的一切器皿,都是用七宝所造成的。七宝就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在极乐世界,地都是黄金所成就的。等到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我们这个地也都会变成琉璃,而我们现在是瓦石之地,是很粗糙的。所有万事万物,你看它是好,它就是好;你想它是坏,它就随心所变。一切都是唯心所现——在你自己这真心里所现出来的,所以不要被虚妄所迷住。什么是虚妄呢?一切外相都是虚妄,唯有你自己的本性才是真实的。因此不要执妄迷真,执著妄,把真的都忘了。这个方便门是诸佛所设的权乘法门,有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众生依这种法修行就能证果成佛。在佛来讲,这方便法是为实施权,为实法实教而先施这个权教,所以佛说,像化宝聚似的。无上乘本来是真实的,也是众生自性里头本具的理,不在众生的心外面。所以才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菩提圆满了,什么也没有了。所以佛看无上乘,就像梦里头的金帛似的,都是虚妄不实的。所有的一切佛道,是对凡夫来说的,要是没有凡夫,佛道也就没有用了,所以才说无为。这个“无为法,无起灭”,没有一个生起,也没有一个寂灭,不是实在的,不实如空花,所以佛观佛道就如空花似的。须弥山高出大海的上面,无论什么样的风浪也不能漂动它。人修禅若有了定力,就好像须弥山一样稳定不动。本来连这个须弥山也没有什么真实的法可得,不过举出一个譬喻而已,人若真是证果了,一切也都空了。所以才说,“视方便门,如化宝聚”:佛看这个为实施权、开权显实的方便法门,就像变化的宝贝聚在一起一样。“视无上乘,如梦金帛”:看这个无上的大乘法,就好像在梦里看见金银财宝一样。“视佛道,如眼前华”:佛观想佛道就像眼前的花似的,是不真实的。“视禅定,如须弥柱”,视禅定就像须弥山出于海而不动摇。“视涅槃,如昼夕寤”:看涅槃的法门,就像白天、晚间都醒着,没有睡觉似的。“视倒正,如六龙舞”:看颠倒和正等,就好像六条龙乱舞一样。这是比喻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随六尘境界转而颠倒,就好像六龙乱舞一样。“视平等,如一真地”:看这个平等法门是一真地——真实地。“视兴化,如四时木”:他看兴化佛法,弘扬佛法,就好像那四时的树木似的——春天生出来,夏天成长,到秋天落叶,冬天枯槁。而兴隆佛法也有一个时候的,如四时木一样。佛这种说法就是教人不要执著一切。凡有所执著,就不能得到人空、法空。人空,把人没有了;法空,把法也没有了。一般凡夫看来,人也不空,法也不空,有人有法。若是想证果得圣人的果位,则必须要把人看空了,法也看空了。这样人空法空,人的执著也没有了,法的执著也没有了,这两种执著都没有了,就是破一切的执著,得到一切的空理。若人不空,不能证圣果;若法不空,不能得到圣人的智慧。所以佛说这一段是教人把一切妄想执著都要放下;都能放下,就得到真正的自在;得到真正的自在,那也就得到了真正的自由;得到了真正的自由,愿意活着就活着,愿意死就死,来去自由,行动自由,一切一切都自由,这才是真正的自由,不是皮毛上的自由。佛对我们的修行法门也提出了应该怎么观,你看《楞严经》,最后也讲到这个地方。外道和佛道的区别在哪?你修行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如果不能把这个法门修行看作如梦幻空花一样,你就堕落到外道里去了。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大乘佛法的关键地方就在这块。“视方便门,如化宝聚”,就像变化的宝贝,能不断地变化,一会儿变个这个,一会儿变个那个,都没离开那个宝贝,只不过是宝贝给变化来的。所以说,应该知道这个方便门只是让我们放下执著,来证佛道。比如念佛法门是个方便门,让我们通过念佛达到不打妄想,最后证佛道。参话头、修禅定也是方便,也是叫我们放下自己的执著、不打妄想来证佛道。方便门只是妄想里的善法,通过这个善法来显示我们更真实的那一部分,你要不这样的话,道没法修。“视无上乘”,佛法里有小乘、大乘,还有一乘就是无上乘。无上乘,禅宗一般指的是顿教法门,叫无上乘。看来确实存在无上乘,这是佛说的嘛,是吧?“如梦金帛”,就像梦里梦到金子一样,梦到好衣服一样,就做了个梦。这个呢,实际上并不是乱说的,因为到这种地步的人,他确实是这么看的。就像我们要过大海,过大海之前我们非常着急,需要有大轮船载着我们去过大海,等过了大海以后,你都到了彼岸了,那个船对你来讲没有啥实际意义了。因为到了陆地,它也不能用,你又不能扛着它走,是不是?它就没有用,也失去它的意义了。人得道了以后,他就会成就了,无上乘都是根据众生的需要而演化出来的。无上乘是不是佛讲的?你说一说,谁讲的?弟子:不知道。不知道是谁讲的。你说一说,谁讲的?弟子:无上乘是佛根据众生需要随时随机所教化的。他讲得也很对。这个无上乘,如果你要说是佛说的,说如来有所说法即是谤佛,是不是?佛讲了,你若说如来有所说法,即是谤佛。但你若说不是佛讲的,你说哪来的?凡夫也讲不出无上乘来,是不是?但是佛又没有**。所以说,无上乘、大乘、小乘都是根据众生的需要,根据众生的虔诚心。佛为不动尊,没有什么想法,自然就给你演说了小乘、大乘、无上乘,都是根据你的需要来讲的。佛就是这么自在,不用特意去给你讲什么。不像我们似的,叮当叮当讲了半天,人家也听不明白,是不是?还听不明白,还解决不了问题,那都不好使的。因为我们是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成佛,我们是凡夫。这些凡夫在佛的面前就不一样了,佛虽然没给你**,但是佛无处不是法,只要你有虔诚心,你就得。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事情。像昨天来的那个领导也是这样,有病了,就知道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