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十章 施饭转胜

第十章 施饭转胜

修五戒的,还没有断烦恼哩!

    「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我们如果供养一百万位证初果的须陀洹,不如供养一位消除业障,又减少了贪 痴,已证二果的斯陀含。再说「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供养一千万斯陀含,不如供养一位把欲界的贪 痴都断了的阿那含。供养一万万(一亿)位阿那含,不如供养一位证了四果的阿罗汉,因为证四果已经把一切业障和烦恼全部断尽了,到达无生、无学的地步,以小乘修学的阶次来说,可说已经到了极尽的位置了。

    从初果到四果,以十进位的增数加以比较供养功德的胜劣,这样看起来,是不是供养阿罗汉就是最高最殊胜的了?还不!你「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辟支佛,是印度话,把他说完整,称为辟支迦罗,翻成中国意思有两个:缘觉和独觉,两者是有分别的。缘觉:这一种修行人,是生长在有佛住世的时代,他听了佛讲十二因缘的道理而觉悟了,所以称为缘觉。独觉:是出生在无佛的时代,佛灭度了,这一种修行人没有佛的教化,他自己修行,春观百花开,秋看黄叶落,从花开花谢的观察中,觉悟了世间的无常相,所以称为独觉。虽然缘觉和独觉所修持的方法不一样,但是他们觉悟的境界是一样的。

    为什么辟支佛比阿罗汉高一等呢?阿罗汉只是断了烦恼,辟支佛不仅断烦恼,连习气也断了,智慧又胜过阿罗汉,所以经文说我们饭十亿的阿罗汉,还不如供养一位辟支佛。

    「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佛教分为大小乘,小乘的境界,认为只有一个世界,一尊佛;而大乘肯定有十方三世,各都有佛,所以称为三世诸佛,这种境界就比较高超了。再说,辟支佛只能自觉,不能觉他,三世诸佛能够以平等大悲心普度众生,因此说你供养百亿的辟支佛,还不如供养一位三世诸佛的功德大。

    「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在众生界应化的三世诸佛,程度固然很高,但假如还执着有十方三世诸佛的话,修持依然没有到家,所以说供养一千亿的三世诸佛,还不如供养一个无念无住,又无修无证的人,供养这么样的人,功德是最大的。

    什么是无念无住无修无证呢?念,是思虑、心念,我们平常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不断地生起。无念,是念而无念,虽然他是有念头的,却不随着念头转,也就是不随着思虑这个妄念去旋转,因此,称为无念。无住,住是执着、计较;无住,就是没有执着。一般人对修持都有一种执着,但是到了无住的功夫,正如《金刚经》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虽然修持到家,并不认为自己修成功了,所以,称为无住。无修与无证,一个是从因地来讲,一个是从果位来说,就是证了这种果位的人,他也没有感觉得在因地有修持,一级一级的,譬如说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是辟支佛,或者是三世诸佛,他没有去计较修持的程度,也就没有执着于修行的程序等次。无证,虽然证到最高的果位,他也没有执着于他的境界已经达到顶点,最后,他感觉的,也是一无所得,所以,真正讲起来,无证是无法可得的,一切众生本来就具备了佛性,这个佛性,它的本身是空寂的,因此说是「念而无念,住无所住,修无所修,证无可证」,这是佛法中最高的境界,到了这种境界,才能够达到无念无住无修无证的地步,这正是禅宗所指的最大彻大悟的无心道人,也可以说是已经圆证了大觉的圣位。换句话说,这就是佛陀了,证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了。所以,供养千亿位三世诸佛,还不如供养这么一位无心道人,这种功德是最大的!

    说实在,不但在座的诸位,包括我在内,究竟什么是无念无住无修无证的境界,我们没有证到,说得舌敝唇焦,说得天花乱坠,也是说不清楚的,这必须亲自去修证才能够体会到。好象我们念书,念幼稚园的学生,你把小学的程度是怎么样的,告诉他,他也弄不清楚。大学生的课程,中学生也是搞不清楚的。同样的,我们现在说修证、说果位,也是说不清楚的,我们只有了解到供养、布施,种福田,应该要选择好的。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学佛也不要这样计较,虽然有九种不同等次的布施对象,但是真正初发心修布施供养、种福田,最好还是不要存着分别心,应当以平等心去做,功不唐捐,功德会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