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三章 割爱去贪

第三章 割爱去贪

,**是无穷无尽的,应该要能够自己克制贪心,知道满足才好。

    「日中一食」,这也是佛订的制度,佛在世的时候,制定出家人一天只能在中午吃一餐,叫做过午不食,或者称为持午、不非时食。什么是不非时食?就是超过了中午(午时),就不可以再吃饭了,这个午时,中国一般的说法,是十一点到一点,日中,出家人吃饭的时间,应该是十一点半。你也许要问,为什么日中一食,在午时吃饭呢?这个问题,佛在世时,曾经有国王请问过。

    据《毗罗三昧经》记载:「瓶沙王问佛:何故日中而食?佛说: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为鬼神食。」有一个国王叫瓶沙王,问佛为什么出家人要规定在中午吃饭,是什么道理呢?佛告诉他,吃饭的时间,早上是诸天吃的,我们这里供天都是中午,但在大陆丛林里面,斋天(供天)是下半夜到黎明,天还没有亮的时候举行的,因为早上是诸天吃的时间。那末,中午呢?是佛菩萨吃的时辰。太阳西斜,下午是蓄生吃的,日暮,日落西山,晚上了,是鬼神吃的,所以放焰口、施食,都是在晚上戌亥二时。从《毗罗三昧经》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了解佛为什么要规定出家人只能在中午吃一餐(日中一食)了。

    不过,佛教传来中国,由于出家人的生活形态改变,增加了吃早餐,称为「小食」,等于是吃点心,不是正食,因此,只能吃稀饭,但也不能太稠,必须是用筷子划过以后,马上可以合起来的。而在中国丛林中,由于出家人必须耕作,很消耗体力,所以不但吃早餐,连晚餐也吃,称为「药石」,把它当成是服药,也是力求简单的。

    一天只吃一顿,是很合乎卫生,讲到保养身体,实在不宜吃得太多。《僧

    律》说:「多食有五苦:一、大便数,二、小便数,三、多睡,四、身重不堪修养,五、多患不消化也。」也就是吃多了,要常常上「一号」去排泄大小便,也会感到想睡觉,提不起精神,而且身体很沉重,都不想动,那里还提得起劲来用功呢?何况,吃多了,会加重胃肠的负担,造成消化不良。这是佛在世时戒律所讲的。

    「树下一宿」,佛在世的时候,还没有建寺庙,出家人过的是云水生涯,正是「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到处为家。白天行脚,晚上就找一个地方,随遇而安,在树下的石头上打坐,到了半夜,稍微躺一下,睡觉是这么简单的。为什么睡一宿呢?要是找到了一棵大树的话,大树之下好乘荫,风吹雨打都无所谓的,我就在这儿住下来吧!佛说,不行!只能过一宿,明天必须到其他的地方去。所以,只有一宿,才能够把我们的流连、贪念去除。

    上面所讲的乞求、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把佛讲的十二头陀苦行举出了三种,我乘这个时候,顺便把十二头陀行简单地介绍一下。

    衣、食、住是生活中所少不了的,每个人都要穿衣服、吃饭、居住,所以,佛制的十二种苦行,也不出衣、食、住三类。根据《十二头陀经》所说,十二种头陀苦行是:

    一、关于衣服方面的:

    粪扫衣:出家人穿着不需要漂亮,佛制定,是到垃圾堆里面,检拾人家丢弃不用、肮脏的、破破烂烂的布,把它洗干净以后缝做衣服,称为百衲衣。

    但三衣:出家人只能有三件衣:五衣,称为僧伽梨;七衣,称为郁多罗;九衣,称为安陀会,有廿五条、廿三条、廿一条,也称为祖衣。出家人最多只有这三件衣,不可以有几箱几橱衣服,这也是养成少欲知足的习惯。

    附带告诉大家:出家人穿的衣,称为「袈裟」,意思是坏色衣,不好看的颜色,不可以鲜艳的,大部分是黑色、灰色、咖啡色,或者藏青色,上面都有象稻田那样的纹路,这是有原因的。依律典的记载: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印度的治安很不好,甚至连出家人的衣服也会被偷去,或者被抢走。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去托钵,经过稻田的时候,看到稻田的形状,启发了他缝制袈裟的念头,他感觉到可以把布割成为一块一块的,再缝成象田的形状,这样既可以作为修行人是人间福田的象征,也可以昭示匪徒打消偷、抢的恶念,这就是袈裟的由来,也是袈裟被称为福田衣的原因,而出家人着袈裟,除了让施主种福田的象征以外,重要的还是在于去除沙门对一切衣饰外物的执着,不要为了打扮自己而花费心思与时间。

    二、关于饮食方面的:

    常乞食:佛的制度,出家人一定要托钵,每天一大早去沿门托钵,是理所当然的事,不要说你福报大,有施主护法,他每餐送来给你吃,或者每天请你到他公馆去吃一餐,佛说:不行,必须常乞食,你们既然出了家,就得托钵,不论乞到好的或不好的东西,都一样吃下去,或者是讨不到食物,也不可埋怨。

    次第乞:沿门托钵,是一家一家依着次序来的,不能说这一家是贫苦人家,到第二家去乞讨吧!那是不可以的,必须依着次序来,纵然是叫化子,他把吃不完的给你,或是拿一碗水给你,也得接受。更不能说有钱人家的供养好,我专去向他们乞食,这也是不可以的。

    一坐食:又称一食,每天只吃中午的一餐,不可以整天吃不停,才不会浪费时间,妨碍修持。

    节量食:不能因一天只吃一次,就拼命地吃,不行,饮食要有节制,吃得太多,会把肠胃搞坏,何况吃多了,身体沉重,那里提得起精神用功修持?

    中后不饮食:认真说起来,过了中午以后就不能吃饭了。

    三、关于住处方面的:

    阿兰若处:在旷野、山上、没有人烟的地方,也就是空寂闲静的地方,称为阿兰若。出家人在身体能够远离热闹、噪杂,心思远离五尘五欲,不攀俗缘的地方,才能用心修道。

    冢间坐:前面说到树下一宿,要是没有树,怎么办?刚刚走到坟场,你也可以住在那里,面对尸体的种种变坏,作种种不净的观想,更使你容易体会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

    树下坐:在树下住一宿。

    露地坐:要是没有树,就在露天,大太阳也好,下雨刮风也好,依旧把身心安顿下来用功。

    常坐不卧:晚上不倒单,一直盘着腿子坐着,不躺下来作卧睡的。

    以上关于衣服方面的有两条,饮食方面的有五条、住处方面的有五条,合起来就是十二头陀苦行,一个出家人,如果不认真修持,不容易做到这样的。

    好,十二头陀行介绍过了,我们再回过头来讲经文。

    「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你们出家人,中午只能吃一餐,树下只能过一宿,要谨慎小心,不可以贪求想再来一次。

    「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佛陀为什么对出家人的生活起居如此严格地要求呢?要知道,既然已学佛了,既然已经出家当沙门,必须了解,人生最大的两个敌人,一个是爱,一个是欲,这两个敌人把我们的真心蒙蔽了,好象一个明镜,许多灰尘把它遮住,失去了光亮。我们本来是很光明,很有智慧的,被这许许多多的烦恼灰尘遮盖蒙蔽着,才流浪生死,我们既然要出家,了生死,就得照着佛陀的教诫去修持。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佛遗教经》说:「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一个**多的人,贪得无厌,为求取更多的利益,于是千方百计以期达到目的,为了满足这个目的,他所付出的精神心力,都是给他增加苦恼的,所以他的苦恼也比别人多。另外有一种人,清心寡欲,与世无争,无所希求,没有太大的**,他可以清静地过日子,当然也就没有患得患失的心理负担,是很自在,没有苦恼的。可见,爱和欲是会使人成为愚痴、迷昧的。这点,我们不可不小心啊!

    本章虽然是释迦牟尼佛对比丘(出家人)的要求,但是我们做为佛弟子的在座诸位,能够多多少少对五欲看淡,节制一点,对于我们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