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中国当代电影审美批评 > 第八章 中国电影管理与分级制度阵痛(1)

第八章 中国电影管理与分级制度阵痛(1)

3000张屏幕专取。但是,我国电影观众越来越少,表面电影拍摄数量越来越多,越来越繁荣的极其矛盾现象的根源就在于:电影的产业化政策的误解与颠倒运用。

    首先,电影产业化应该是将电影生产管理彻底产业化。我国现有电影生产管理的产业化是允许私人,外资投资控股进入电影拍摄,可以是国家资本、外资与国内民间资本的多种形式的结合,这样调动了电影文化界与企业界投资人的兴趣,吸引了大量的拍摄资本,更有效地繁荣电影发展。事实上与外资合作的华人电影大片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及经济效益。但是,电影产业化最大误区是对国家电影制片厂的直接的巨大投入,电影生产却没有予以产业化,仍然按照的计划经济的政策运转。每年犹如家长给孩子压岁钱一样,将大笔的钱很奢侈潇洒地分发给各个影厂,然后再被那些导演拿去完成他们的电影计划任务。那么。我们看看这些导演为什么每年拍摄出的200多部电影几乎无法在影院里上演呢?

    这些有着国家后台的导演,拿着沉甸甸的人民币,显露出三种心态。第一种心态是尽量完成国家预先计划规定的电影剧本,或许他们对拍摄的题材与剧本根本不感兴趣,但是为了弘扬主旋律与并给总部报告电影成绩,他们坚持拍好电影,并且希望得到政府及观众的认可,希望进入影院流水线;第二种心态是拿着国家的电影投资,接受了规定的电影剧本,对拍好拍坏根本无所谓,反正是国家的银子,只要自己捞足就行,于是在制作成本上尽量打折和捞取回扣,并且,他们压根就没有希望拍出来的片子能去影院放映,他们自己最清楚自己的电影,也真正害怕进入影院,如果能在夜里没人看的时候进入CCTV6电影频道就足够了,最后,哪怕是连电影频道也进不去也没关系,就压在仓库当资料不一样很好吗?如果质量太差,那一切罪过就在电影审查了,心里还骂着谁让审查的官员求那么没水平!这种心态的导演是典型的混混与文化蛀虫。第三种导演拿了国家的钱,也决心不辜负国家要拍摄出最好的电影。但拍摄的是依照自己兴趣选择的题材与剧本,他们自己认为是“艺术电影”的坚守者。这些导演要么太自我,太张扬,太狂妄,认为自己差点就是黑泽明再身的电影艺术大师;要么太内敛,太含蓄,太古怪,认为自己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电影实践者。他们压根不在乎电影能否让人看懂,能否进入影院,只要实践了他们的艺术审美思想就可以了,谁让21世纪中国的观众那么愚昧无知与没品位呢?他们最希望的是可能参与国际拿奖,就算一个提名也感到万分激动,因为他们终于在世界上找到了“知己”。以上三种导演是国家的“人民导演”,所花费的钱当然是“人民的血汗钱”,但拍出的电影只有极少数是“人民的电影”,因为在电影院里,人们没有看到每年300部的“国产影片”。他们拍摄的电影最终到哪里去了呢?一部分是区域**流,一部分是影视圈艺人内部交流,一部分则完全是垃圾扔进了电影库等着生锈与霉烂。这都是计划经济给导演送钱带来的我国电影拍摄的恶劣现状。那么怎样去改变这种现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