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中国当代电影审美批评 > 第六章 当代电影的人性开掘(1)

第六章 当代电影的人性开掘(1)

    第六章 当代电影的人性开掘(1)

    人性是任何艺术作品最永恒的话题,一部成功的艺术作品,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戏剧还是绘画,必须通过不同的艺术语言形式,表达对人性的真、善、美的追求,对人性的假、恶、丑的揭露与鞭笞。但是人的感情是与**充满着变化与矛盾,优秀的艺术作品除可对人性的真、善、美的追求外,还应该表达人性中困惑、迷茫与自我挣扎的复杂性来。本论文从“人性”视角出发,集中论述了中国当代电影中人性的表现与发展脉络,梳理了各个时期电影人性的具体特征,总结了中国电影人性题材与西方同类题材的表现差距。最后认为中国电影必将在人性的开掘上越来越深刻,越来越超越自我,而达到一种世界性的人类关照。

    中国当代电影从1949年以来,到当下第六代导演的崛起,在电影艺术中一直在追求表现人性,关注人性与思考人性。“人性”这一复杂而深刻的命题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紧密相联,从“文革”前人性的纯真,到“文革”时人性的禁忌,到“文革”后性的回归,人性的考验,人性的坚韧与人性的挣扎。本文将具体分析人性在当代中国电影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特点。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期间中,对历史上“人性论”展开了各种批评和讨论,首先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了电影《武训传》、俞平伯红学思想、胡适思想、胡风文艺思想、梁漱溟思想等的批判,后来,又开展了对巴人的“人性论”、周谷城的“时代精神综合论”和“阶级调和论”、冯至哲学观点、杨献珍的“思维与存在统一论”和“合二而一论”等的批判。这些批判运动,一方面,对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另一方面,也产生和发展了“左”的思想,后来被概括为“斗争哲学”,在政治上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最后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使我国哲学的发展,走了严重的弯路。  但是,关于人、人性和人道主义等问题的研究和争论,并没有到此结束,仍然在继续深入和发展,以至造成了后来一个时期的“人学”热。学术界对这场讨论有高度的评价,认为:这场讨论“已经对中国文化心理的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人们思维的自主性,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化。它的意义势必超出思想理论领域,而在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中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注:杨春贵主编:《中国哲学四十年》,**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435页。)  在关于人、人性和人道主义问题讨论以后,价值哲学的讨论相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