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中国当代电影审美批评 > 第四章 “新写实主义”电影思潮(3)

第四章 “新写实主义”电影思潮(3)

    第四章 “新写实主义”电影思潮(3)

    中国一百年多年的近代历史,就是一曲曲苦难篇章组成的屈辱史与反抗史。从电影在中国诞生起,苦难题材一直是中国电影的重要主题。《姊妹花》、《渔光曲》、《万家灯火》、《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动东流》等历史上名垂青史的中国电影反映了战争特殊年代人民的颠沛流离与生活极度艰难悲惨情景,让今天的观众依然为之感动与悲哀;〈〈芙蓉镇〉〉、〈〈天云山传奇〉〉、〈〈牧马人〉〉、〈〈人到中年〉〉、〈〈人生〉〉、〈〈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第四代导演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极端压抑和穷困的年代,政治的苦难给人带来的命运的苦难,人性的扭曲与民族文化的愚昧和落后;〈〈活着〉〉、〈〈秋菊打官司〉〉、〈〈黄土地〉〉、〈〈被告山扛爷〉〉等第五代导演的电影作品,让我们感受到的人在苦难面前的艰难抗挣与无可奈何,传统与现代意识的交织。第六代导演在表现苦难意识层面超越了现实和历史空间,更富有苦难哲学意蕴深沉的思考,更具有对苦难原因最形而上的直接拷问,对个体及整个民族的“原罪”予以彻底反思。

    (一 )第六代导演的镜头哲学与电影主体性追求

    第六代导演以张元的最早发端,一直承续下来的电影主体性精神追求非常明朗:追求镜头的平民主义与写实主义精神;追求现代文化启蒙主义与新的人文复兴精神;通过镜头去表现人的生存状态,去揭示人为了尊严、生命、自由而与传统进行的的抗争。第六代导演多数是出生于出生“文化大革命”前后,虽然“文革”灾难深重,但留在他们脑海里“文革”苦难意识相对比较淡薄,没有第四代导演那样在“文革”中惨遭迫害和打击;没有第五代导演上山下乡在广阔的农村遭受劳动的身体苦痛和接受再教育的的难忘经历,“文革”在他们的脑海中是模糊的记忆碎片,因此,他们的镜头话语虽然也展示“文革”情景,但更多的是反思和警醒,而不是第四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