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养生保健 >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 卷七 放下烦恼的包袱(5)

卷七 放下烦恼的包袱(5)

陀长者说:“布施乃大德。”

    竹林精舍落成之日,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佛陀借此机会告诫人们:“布施可消除贪婪,培育慈悲之心。”

    当年,前来聆听佛法的人中间有不少家境贫寒、无力布施的人。

    佛陀安慰他们,没有金钱、财物没有关系,只要能发自内心地赞扬布施者的善举,有一颗与布施者相同的敬佛之心,也能积累功德,所谓“随喜善”、“随喜功德”。

    《杂宝藏经》中详细地讲述了“无财七施”。

    七施包括:以自己身体成全他人的“舍身施”;耐心听对方发牢骚,施以同情的“心虑施”;待人和颜悦色的“和颜施”;目光慈祥的“慈眼施”;循循善诱的“爱语施”及诸如雨天施伞于人的“房舍施”;乘车途中为老人让座的“床坐施”。

    偶逢雨天,一些带有雨具的人会为自己有先见之明而沾沾自喜,进而指责未带雨具的人马马虎虎。这种态度与布施所必需的精神境界格格不入。布施并不是有目的地主动为旁人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心中种下一颗慈悲的种子。

    面对伸出双手,向行人乞讨的乞丐,你作何感想?如果能为自己工作顺利、妻儿老小健康而欣慰,掏出一些钱分给他们,你一定会因此获得一份快乐。

    有时,对别人微笑一下,也是布施,因为你给了对方一份好心情。

    布施要求三轮清净,即布施者与受施者的心灵及布施之物均应清净。佛经中有一则《布施偈》,对此做了概括:“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今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

    三轮清净也要求受施者的清净之心。对他人的援助,受施者如果不思感激,只是抱着“乐善好施者大有人在”的念头暗自得意,施舍则有害无益。帮助好逸恶劳的人,只能使他们依赖旁人、投机懒怠的恶习更加顽固。

    布施不是给予,是恳请对方接受。布施波罗蜜远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并非是给别人些什么即大功告成。因此,即使受益者在接受大量施舍后无任何感激之情,布施者也不应动怒。“我的布施微不足道,请帮我积累功德,收下吧!”以这种心情布施,方才符合三轮清净的原则。

    在菩萨六波罗蜜中,布施排在第一。

    其他的五波罗蜜依顺序为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智慧波罗蜜与布施有密切关系。无论布施的形式如何,一旦唤醒对方的依赖心,则布施有害无益。而如何判断布施的正确与否,关键在于智慧波罗蜜的修习水平。

    比如,坛子里有个别人赠送的苹果。手伸进去紧紧抓住不放,自然拔不出手。松开苹果,则可顺利拔出。贪得无厌,举止失当,自然受折磨,举止得体,放开苹果,表面似乎有些损失,但实际上获得的是一种解脱。智慧波罗蜜的修习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获得这种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