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汉书 > 外戚传第六十七下

外戚传第六十七下

仪曰:“陛下自知是,不食为何?陛下常自信‘约不负女(汝)’,今美人有子,竟负约,谓何(12)?”帝曰:“约以赵氏,故不立许氏。使天下无出赵氏上者,毋忧也!”后诏使严持绿囊书予许美人,告严曰:“美人当有以予女(汝),受来,置饰室中帘南(13)。”美人以苇箧一合(盒)盛所生儿(14),缄封,及绿囊报书予严。严持箧书,置饰室帘南去。帝与昭仪坐,使客子解箧缄(15)。未已,帝使客子、偏、兼皆出,自闭户,独与昭仪在。须臾开户,呼客子、偏、兼,使缄封筐及绿绨方底,推置屏风东。恭受诏,持箧方底予武,皆封以御史中丞印,曰:“告武:箧中有死儿,埋屏处,勿令人知。”武穿狱楼垣下为坎,埋其中。  (1)上林涿沐馆:上林苑中的涿沐馆。(2)若舍:舍名。在饰室中。(3)元延二年:公元前11年。怀子:怀孕。(4)乳:产子。(5)严:人名。姓靳。乳医:淳于衍。参见本传《许皇后传》。五种:五味药。药丸三:大丸药。(6)绐:欺骗。中宫:皇后所居。(7)许美人儿何从生中:谓许美人在内中何以生儿?(8)怼(duì):怨恨。(9)(dǎo)捶也。(10)“今故告之,反怒为:谓今日故以许美人产子告诉你,为何反而生怒。(11)晓:告知。 (12)谓何:有啥说的?(13)帘:户帘。(14)苇箧:用苇编的筐。(15)缄:束箧之绳。  故长定许贵人及故成都、平阿侯家婢王业、任、公孙习前免为庶人(1),诏召入,属昭仪为私婢。成帝崩,未幸梓宫(2),仓卒(猝)悲哀之时,昭仪自知罪恶大,知业等故许氏、王氏婢,恐事泄,而以大婢羊子等赐与业等各且十人,以慰其意,属(嘱)无道我家过失。  (1)长定许贵人:许后曾居长定宫,故后有此称。成都、平阿侯:成都侯王商、平阿侯王谭。(2)未幸梓官:言未入殓。  元延二年五月,故掖庭令吾丘遵谓武曰(1):“掖庭丞吏以下皆与昭仪合通,无可与语者,独欲与武有所言。我无子,武有子,是家轻族人(2),得无不敢乎?掖庭中御幸生子者辄死,又饮药伤堕者无数,欲与武共言之大臣,票(骠)骑将军贪耆(嗜)钱(3),不足计事,奈何令长信得闻之?”遵后病困,谓武:“今我已死,前所语事,武不能独为也,慎语(4)!”  (1)吾丘遵:姓吾丘,名遵。(2)是家:此人。轻族人:轻易治人罪至族灭。(3)骠骑将军:指曲阳侯王根。(4)慎语:意谓勿泄其语。  皆在今年四月丙辰赦令前。臣谨案永光三年男子忠等发长陵傅夫人冢(1)。事更大赦,孝元皇帝下诏曰:“此朕不当所得赦也。”穷治,尽伏辜,天下以为当。鲁严公夫人杀世子(2),齐桓召而诛焉,《春秋》予之(3)。赵昭仪倾乱圣朝,亲灭继嗣,家属当伏天诛。前平安刚侯夫人谒坐大逆,同产当坐,以蒙赦令,归故郡。今昭仪所犯尤悖逆,罪重于谒,而同产亲属皆在尊贵之位,迫近帏幄,群下寒心,非所以惩恶崇谊(义)示四方也。请事穷竟,丞相以下议正法。  (1)永光三年:前41年。(2)鲁严公夫人:春秋时鲁庄公夫人哀姜。(3)《春秋》予之:事见《公羊传》僖公元年。予:谓许予之。  哀帝于是免新成侯赵钦、钦兄子成阳侯訢(1),皆为庶人,将家属徙辽西郡(2)。时议郎耿育上疏言:  (1)钦兄于成阳侯訢:钱大昕曰:《外戚侯表》,成阳节侯赵临,以皇后父侯,薨,子訢嗣;新成侯钦,以皇后弟封,建平元年皆坐弟昭仪绝继嗣免。《表》以钦与訢皆为昭仪之兄(按:当作昆弟),《传》以訢为钦兄子,必有一误。(2)辽西郡:郡名。治阳乐(在今辽宁义县西南)。  臣闻继嗣失统,废適(嫡)立庶,圣人法禁,古今至戒。然大(太)伯见历知適(嫡)(1),逡循(巡)固让,委身吴粤(2),权变所设,不计常法,致位王季,以崇圣嗣,卒有天下,子孙承业,七八百载,功冠三王,道德最备,是以尊号追及大(太)王。故世必有非常之变,然后乃有非常之谋。孝成皇帝自知继嗣不以时立,念虽末有皇子(3),万岁之后未能持国(4),权柄之重,制于女主,女主骄盛则着(嗜)欲无极,少主幼弱则大臣不使(5),世无周公抱负之辅,恐危社稷,倾乱天下。知陛下有贤圣通明之德,仁孝子爱之恩,怀独见之明,内断于身,故废后宫就馆之渐,绝微嗣祸乱之根(6),乃欲致位陛下以安宗庙。愚臣既不能深援安危,定金匮(柜)之计,又不知推演圣德(7),述先帝之志,乃反覆校省内(8),暴露私燕(宴)(9),诬污先帝倾祸之过,成结宠妾妒媚之诛(10),甚失贤圣远见之明,逆负先帝忧国之意。  (1)太伯见历知嫡:言太伯知太王亶父改名王季为历,始知太王立历为嫡嗣之意。(2)逡巡固让二句:《论衡·谴告篇》云:太王亶父以王季之可立,故易名为历。历者,嫡也。太伯觉悟,之吴越采药,以避主季。”《吴越春秋》卷五也记及此事。(3)末:犹“老”。(4)万岁:言晏驾。死之讳称。(5)不使:谓不从。(6)微嗣:谓幼主。(7)演:广也。(8)省内:宫内。(9)私宴:指皇帝闲宴之私。(10)妒媚:当作“妒媢”。王念孙曰:“妒媚”二字,义不相属,“媚”当作“媢”。《颜氏家训》已辨之。  夫论大德不拘俗,立大功不合众,此乃孝成皇帝至思所以万万于众臣,陛下圣德盛茂所以符合于皇天也,岂当世庸庸斗筲之臣所能及哉!且褒广将顺君父之美,匡救销(消)灭既往之过,古今通义也。事不当时固争(诤),防祸于未然,各随指(旨)阿从,以求容媚,晏驾之后,尊号已定(1),万事已讫,乃探迫不及之事(2),讦扬幽昧之过(3),此臣所深痛也!  (1)尊号已定:指赵氏已称太后。(2)不及:谓已往。(3)讦(jié)扬:揭发暴露。  愿下有司议,即如臣言,宜宣布天下,使咸晓知先帝圣意所起。不然,空使谤议上及山陵(1),下流后世,远闻百蛮(2),近布海内,甚非先帝托后之意也。盖孝子善述父之志,善成人之事,唯陛下省察!  (1)山陵:指已故的皇帝。(2)百蛮:指各族。  哀帝为太子,亦颇得赵太后力,遂不竟其事(1)。傅太后恩赵太后(2),赵太后亦归心,故成帝母及王氏皆怨之。  (1)竟:追究。(2)恩赵太后:言感赵太后立哀帝为嗣之恩。  哀帝崩,王莽白太后诏有司曰:“前皇太后与昭仪俱侍帷幄,姊弟专宠锢寝(1),执贼乱之谋,残灭继嗣以危宗庙,悖天犯祖(2),无为天下母之义。贬皇太后为孝成皇后,徙居北宫。”后月余,复下诏曰:“皇后自知罪恶深大,朝请希阔(3),夫妇道,无共(供)养之礼,而有狼虎之毒,宗室所怨,海内之仇也,而尚在小君之位(4),诚非皇天之心。夫小不忍乱大谋,恩之所不能已者义之所割也(5),今废皇后为庶人,就其园。”是日自杀。凡立十六年而诛。先是有童谣曰:“燕燕,尾涏涏(6),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成帝每微行出,常与张放俱,而称富平侯家,故曰张公子。仓琅根,宫门铜锾(环)也。  (1)锢寝:犹专房。(2)祖:谓先帝。(3)阔:犹缺。(4)小君:《论语·季氏篇》云:“邦君之妻,称诸异邦,曰寡小君。”(5)恩之所不能已者义之所割:意谓以义割恩。(6)涏涏(diàndiàn):点水貌。沈钦韩、王先谦等以为“涎涎”之误。李慈铭、施之勉、杨树达以为“涏涏”不误,考证有力,兹不烦举。按:燕子常在水面上飞,以尾点水,涏涏乃状此之词。  孝元傅昭仪,哀帝祖母也。父河内温人(1),早卒,母更嫁为魏郡郑翁妻(2),生男恽。昭仪少为上官太后才入(3),自元帝为太子,得进幸。元帝即位,立为婕妤,甚有宠。为人有材略,善事人,下至宫人左右,饮酒酹地,皆祝延之(4)。产一男一女,女为平都公主,男为定陶恭王(5)。恭王有材艺,尤爱于上。元帝既重傅婕妤,及冯婕妤亦幸,生中山孝王,上欲殊之于后宫,以二人皆有子为王,上尚在,未得称太后(6),乃更号曰昭仪,赐以印绶,在婕妤上。昭其仪,尊之也。至成、哀时、赵昭仪、董昭仪皆无子,犹称焉(7)。  (1)河内:郡名。治怀县(在今武涉西南)。温:县名。在今河南温县西南。(2)魏郡:郡名。治邺县(在今河北磁县南)。(3)才人:伎人之号(沈钦韩说)。(4)祝延:祝延年益寿。(5)定陶恭王:刘康。《宣元六王传》有其传。(6)太后:谓王太后。杨树达曰:据此知王有父在时,母不得称太后也。(7)犹称:言由傅、冯沿用之(王先慎说)。  元帝崩,傅昭仪随王归国,称定陶太后。后十年,恭王薨,子代为王。王母曰丁姬。傅太后躬自养视,既壮大,成帝无继嗣。时中山孝王在。元延四年(1),孝王及定陶王皆入朝(2)。傅太后多以珍宝赂遗赵昭仪及帝舅票(骠)骑将军王根,阴为王求汉嗣。皆见上无子(3),欲豫(预)自结为久长计,更称誉定陶王。上亦自器之,明年,遂征定陶王立为太子,语在《哀纪》。月余,天子立楚孝王孙景为定陶王,奉恭王后。太子议欲谢,少傅阎崇以为“《春秋》不以父命废王父命(4),为人后之礼不得顾私亲,不当谢。”太傅赵玄以为当谢,太子从之。诏问所以谢状,尚书劾奏玄,左迁少府,以光禄勋师丹为太傅(5)。诏傅太后与太子母丁姬自居定陶国邸,下有司议皇太子得与傅太后、丁姬相见不(否),有司奏议不得相见。顷之,成帝母王太后欲令傅太后、丁姬十日一至太子家,成帝曰:“太子丞(承)正统,当共(供)养陛下,不得复顾私亲。”王太后曰:“太子小,而傅太后抱养之,今至太子家,以乳母恩耳,不足有所妨。”于是令傅太后得至太子家。丁姬以不小养太子,独不得(6)。  (1)元延四年:前9年。(2)定陶王:刘欣。即位为哀帝。(3)皆见上无子:此句文义不明。杨树达曰:“‘皆’上当有‘昭仪及根,四字。《哀纪》有‘昭仪及根’四字,可证。”(4)《春秋》不以父命废王父命:见《公羊传》哀公三年。王父:祖父。(5)师丹:本书卷八十六有其传。(6)丁姬以不小养太子二句:丁姬因没有在太子小时抚养之,独不得至太子家。  成帝崩,哀帝即位。王太后诏令傅太后、丁姬十日一至未央宫。高昌侯董宏希指(旨),上书言宜立丁姬为帝太后。师丹劾奏(1):“宏怀邪误朝,不道。”上初即位,谦让,从师丹言止。后乃白今王太后下诏,尊定陶恭王为恭皇。哀帝因是曰:“《春秋》‘母以子贵’,尊傅太后为恭皇太后,丁姬为恭皇后,各置左右詹事,食邑如长信宫、中宫。追尊恭皇太后父为崇祖侯,恭皇后父为褒德侯。”后岁余,遂下诏曰:“汉家之制,推亲亲以显尊尊,定陶恭皇之号不宜复称定陶。其尊恭皇太后为帝太太后,丁后为帝太后。”后又更号帝太太后为皇太太后,称永信宫,帝太后称中安宫,而成帝母太皇太后本称长信宫,成帝赵后为皇太后,并四太后,各置少府、太仆,秩皆中二千石。为恭皇立寝庙于京师,比宣帝父悼皇考制度,序昭穆于前殿(2)。  (1)师丹劾奏:当时王莽与师丹共劾奏。见《师丹传》与《王莽传》。(2)序昭穆:排列祖先的位次。前殿:庙之前半曰前殿,后半曰寝。  傅太后父同产弟四人,曰子孟、中(仲)叔、子元、幼君。子孟子喜至大司马(1),封高武侯。中(仲)叔子晏亦大司马,封孔乡侯。幼君子商封汝昌侯,为太后父崇祖侯后,更号崇祖曰汝昌哀侯。太后同母弟郑恽前死,以恽子业为阳信侯(2),追尊恽为阳信节侯。郑氏、傅氏侯者凡六人(3),大司马二人,九卿二千石六人,侍中诸曹十余人。  (1)喜:傅喜。本书卷八十六有其传。(2)阳信侯:《恩泽侯表》作“阳新侯”。王先谦。王先谦曰:案“信”、“新”同字。(3)六人:当作“四人”王念孙曰:“‘六’当为‘四’。此涉下文‘六人’而误。四人者:一傅喜,二傅晏,三傅商,四郑业也。(并见上文)《五行志》引此正作‘四人’。”  傅太后既尊,后尤骄,与成帝母语,至谓之妪。与中山孝王母冯太后并事元帝,追怨之,陷以祝诅罪,令自杀。元寿元年崩(1),合葬渭陵(2),称孝元傅皇后云。  (1)元寿元年:前2年。 (2)渭陵:汉元帝陵。在今陕西咸阳东北。  定陶丁姬,哀帝母也,《易》祖师丁将军之玄孙(1)。家在山阳瑕丘(2),父至庐江太守(3)。始定陶恭王先为山阳王,而丁氏内(纳)其女为姬。王后姓张氏,其母郑礼,即傅太后同母弟也。太后以亲戚故,欲其有子,然终无有。唯丁姬河平四年生哀帝(4)。丁姬为帝太后,两兄忠、明。明以帝舅封阳安侯。忠早死,封忠子满为平周侯。太后叔父宪、望。望为左将军,宪为太仆。明为大司马票(骠)骑将军辅政。丁氏侯者凡二人,大司马一人,将军、九卿、二千石六人,侍中诸曹亦十余人。丁、傅以一二年问暴兴尤盛。然哀帝不甚假以权势,权势不如王氏在成帝世也。  (1)丁将军:丁宽。《易》学之始师(祖师),见《儒林传》。丁宽曾为梁孝王将军拒吴楚,故称将军。(2)山阳郡:郡名。治昌邑(在今山东金乡西北)。瑕丘:县名。在令山东兖州东北。(3)庐江:郡名。治舒县(在今安徽舒县西南)。(4)河平四年:前25年。  建平二年(1),丁太后崩。上曰:“《诗》云‘谷则异室,死则同穴(2)’。昔季武子成寝,杜氏之墓在西阶下,请合葬而许之(3)。附莽之礼,自周兴焉。孝子事亡如事存,帝太后宜起陵恭皇之园。”遣大司马票(骠)骑将军明东送葬于定陶(4),贵震山东(5)。  (1)建平二年:前5年。 (2)“谷则异室”二句:见《诗·王风·大车》。谷:生也。(3)合葬而许之:此事见《礼记》。季武子:季孙宿。春秋时鲁大夫。(4)定陶:县名。今山东定陶西北。(5)山东:指华山或崤山以东地区。  哀帝崩,王莽秉政,使有司举奏丁、傅罪恶。莽以太皇太后诏皆免官爵,丁氏徙归故郡。莽奏贬傅太后号为定陶共王母。丁太后号曰丁姬。  元始五年(1),莽复言“共王母、丁姬前不臣妾(2),至葬渭陵,冢高与元帝山齐(3),怀帝太后,皇太太后玺缓以葬(4),不应礼。礼有改葬,请发共王母及丁姬冢,取其玺绶消灭,徙共王母及丁姬归定陶(5),葬共王冢次,而葬丁姬复其故。”太后以为既已之事,不须夏发。莽固争(诤)之,太后诏曰:“因故棺为致椁作冢,祠以太牢。”谒者护既发傅太后冢,崩压杀数百人:开丁姬椁户,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灭乃得入,烧燔椁中器物。  (1)元始五年:公元5年。(2)不臣妾:谓不遵臣妥之道。(3)山:山陵。(4)怀:挟带。 (5)及丁姬:此三字衍。顾炎武云:“丁姬先已葬定陶,此‘及丁姬’三字衍。”案:下文“葬丁姬复其故”也可证。  莽复奏言:“前共王母生,僭居桂宫,皇天震怒,灾其正殿;丁姬死,葬逾制度,今火焚其停。此天见(现)变以告,当改如媵妾也(1)。臣前奏请葬丁姬复故,非是。共王母及丁姬棺皆名粹宫,珠玉之衣非藩妾服,请更以木棺代,去珠玉衣,葬丁姬媵妾之次。”奏可。既开傅太后棺,臭闻数里。公卿在位皆阿莽指(旨),入钱帛,遣子弟及诸生四夷,凡十余万人,操持作具,助将作掘平共王母、丁姬故冢(2),二旬间皆平(3)。莽又周棘其处以为世戒云(4)。时有群燕数千,衔土投丁姬穿中(5)。丁、傅既败,孔乡侯晏将家属徒合浦(6),宗族皆归故郡。唯高武侯喜得全,自有传。  (1)媵(yìng):古代贵族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2)将作:将作大匠。职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建筑。(3)皆平:此乃夸张之词。沈钦韩曰:《水经注》载,傅太后废陵,“在霸城西北,王莽奏毁其陵,今其处积土犹高,谓之增墀,又谓之增阜。”杨树达曰:“《水经·济水注》说丁姬墓云:今其坟冢巍然尚秀,隅阿相承,列郭数周,面开重门,南门内夹道有崩碑二所,世尚谓之丁昭仪墓,又谓之长隧陵。盖所毁者傅太后陵耳。丁姬坟墓,事与书建,不甚过毁,未必一如史说也。”(4)周棘:以棘围绕四周。(5)穿中:圹中。(6)合浦:郡名。治合浦(在今广西合浦东北)。  孝哀傅皇后,定陶太后从弟子也(1)。哀帝为定陶王时,傅太后欲重亲,取(娶)以配王。王入为汉太子,傅氏女为妃。哀帝即位,成帝大行尚在前殿(2),而傅太后封傅妃父晏为孔乡侯,与帝舅阳安侯丁明同日俱封。时师丹谏,以为“天下自王者所有,亲戚何患不富贵?而仓卒(猝)若是,其不久长矣!”晏封后月余,傅妃立为皇后。傅氏既盛,晏最尊重。哀帝崩,王莽白太皇太后下诏曰:“定陶共王太后与孔乡侯晏同心合谋,背恩忘本,专恣不轨,与至尊同称号,终没,至乃配食于左坐,悖逆无道。今令孝哀皇后退就桂宫。”后月余,复与孝成赵皇后俱废为庶人,就其园自杀。  (1)从弟子:当作“侄孙”。杨树达曰:“傅后为傅晏之女,晏为定陶太后弟仲叔之子。然则傅后与定陶太后为侄孙,此云‘从弟子’,误也。”(2)大行:指刚死的皇帝。  孝元冯昭仪,平帝祖母也。元帝即位二年,以选入后宫。时父奉世为执金吾(1)。昭仪始为长使,数月至美人,后五年就馆生男,拜为婕妤。时父奉世为右将军光禄勋,奉世长男野王为左冯翊,父子并居朝廷,议者以为器能当其位,非用女宠故也。而冯婕妤内宠与傅昭仪等。  (1)奉世:冯奉世。本书有其传。  建昭中(1),上幸虎圈斗兽,后宫皆坐。熊佚(逸)出圈,攀槛欲上殿。左右贵人傅昭仪等皆惊走,冯婕妤直前当熊而立,左右格杀熊。上问:“人情惊惧,何故前当熊?”婕妤对曰:“猛兽得人而止,妾恐熊  至御坐,故以身当之。”元帝嗟叹,以此倍敬重焉。傅昭仪等皆惭。明年夏,冯婕妤男立为信都王(2),尊婕妤为昭仪。元帝崩,为信都太后,与王俱居储元宫(3)。河平中(4),随王之国。后徙中山,是为孝王。  (1)建昭:汉元帝年号,共五年(前38—前34)。(2)信都王:刘兴。后为中山王。《宣元六王传》有其传。(3)储元宫:在上林苑中(据《三辅黄图》)。(4)河平:汉成帝年号,共四年(前28——前25)。  后征定陶王为太子,封中山王舅参为宜乡侯(1)。参,冯太后少弟也。是岁,孝王薨,有一男,嗣为王(2),时未满岁(3),有眚病(4),太后自养视,数祷祠解(5)。  (1)参:冯参,冯奉世之子。《冯奉世传》附其传。(2)嗣为王:嗣王名箕子,后即位为平帝。(3)未满岁:谓出生未满岁。(4)箐(shěng)病:一种病名。发病时,呼吸困难。辱口四肢发青。(5)祷祠解:谓祷祠以除灾。  哀帝即位,遣中郎谒者张由将医治中山小王(1)。由素有狂易病(2),病发怒去,西归长安。尚书簿责擅去状,由恐,因诬言中山太后祝诅上及太后。太后即傅昭仪也,素常怨冯太后,因是遣御史丁玄案验,尽收御者吏及冯氏昆弟在国者百余人,分系洛阳、魏郡、巨鹿。数十日无所得,更使中谒者令史立与丞相长史大鸿胪丞杂治(3)。立受傅太后指(旨),几(冀)得封侯,治冯太后女弟习及寡弟妇君之,死者数十人。巫刘吾服祝诅。医徐遂成言习、君之曰“武帝时医修氏刺治武帝得二千万耳(4),今愈上,不得封侯,不如杀上,令中山王代,可得封。”立等劾奏祝诅谋反,大逆。责问冯太后,无服辞。立曰:“熊之上殿何其勇,今何怯也!”太后还谓左右:“此乃中语(5),前世事,吏何用知之?是欲陷我效也(6)!”乃饮药自杀。  (1)中郎:官名。掌守门户,出充车骑。谒者:官名。均属郎中令(光禄勋)。(2)狂易病:精神失常,性情狂暴的病。(3)中谒者令:官名。史立:姓史名立。丞相长史:官名。丞相的属官。大鸿胪丞:官名。属大鸿胪。(4)刺治:针灸。(5)中语:宫中之语。(6)欲陷我效:想要诬陷我的微验。  先未死,有司请诛之,上不忍致法,废为庶人,徙云阳宫(1)。既死,有司复奏“太后死在未废前。”有诏以诸侯王太后仪葬之。宜乡侯参、君之、习夫及子当相坐者,或自杀,或伏法。参女弁为孝王后,有两女,有司奏免为庶人,与冯氏宗族徙归故郡。张由以先告赐爵关内侯。史立迁中太仆(2)。  (1)云阳宫:在云阳县的离宫。(2)中太仆:官名。掌宫中的舆马。  哀帝崩,大司徒孔光奏“由前诬告骨肉,立陷人入大辟,为国家结怨于天下,以取秩迁,获爵邑,幸蒙赦令。请免为庶人,徙合浦”中山卫姬,平帝母也。父子豪。中山卢奴人(1),官至卫尉。子豪女弟为宣帝婕妤,生楚孝王(2);长女又为元帝婕妤,生平阳公主。成帝时,中山孝王无子,上以卫氏吉样,以子豪少女配孝王。元延四年,生平帝。  (1)卢奴:县名。中山国都于此。今河北定县。(2)楚孝王:刘嚣。《宣元六王传》有其传。  平帝年二岁,孝王薨(1),代为王。哀帝崩(2),无嗣,太皇太后与新都侯莽迎中山王立为帝。莽欲颛(专)国权,惩丁、傅行事,以帝为成帝后,母卫姬及外家不当得至京师。乃更立宗室桃乡侯子成都为中山王,奉孝王后,遣少傅左将军甄丰赐卫姬玺绶,即拜为中山孝王后,以苦陉县为汤沐邑(3),又赐帝舅卫宝、宝弟玄爵关内侯。赐帝三妹,谒臣号修义君,哉皮为承礼君,鬲子为尊德君,食邑各二千户。莽长子字非莽隔绝卫氏,恐久后受祸,即私与卫宝通书记,教卫后上书谢恩,因陈丁、傅旧恶,几(冀)得至京师。莽白太皇太后诏有司曰:“中山孝王后深分明为人后之义,条陈故定陶博太后,丁姬悖天逆理,上僭位号,徙定陶王于信都(4),为共王立庙于京师,如天子制,不畏天命,侮圣人言(5),坏乱法度,居非其制,称非其号。是以皇天震怒,火烧其殿,六年之间大命不遂,祸殃仍重,竟令孝哀帝受其余灾,大失天心,夭命暴崩,又令共王祭祀绝废,精魂无所依归。朕惟孝王后深说经义,明镜圣法,惧古人之祸败,近事之咎殃,畏天命,奉圣言,是乃久保一国,长获天禄,而令孝王永享无疆之祀,福祥之大者也。朕甚嘉之。夫褒义赏善,圣王之制,其以中山故安户七千益中山后汤沐邑(6),加赐及中山王黄金各百斤,增傅相以下秩(7)。”  (1)孝王亮:死于绥和元年(前8)。(2)哀帝崩:死于绥和二年(前7)。 (3)苦陉县:属中山国。在今河北无极东北。(4)徙定陶王于信都:意谓以哀帝为定陶王之后。杨树达曰:“立楚孝王孙景为定陶王者,成帝以哀帝为己后,故以景为定陶恭王后也。今徙于信部,是推翻前事,而以哀帝后定陶矣,故莽以为罪也。”(5)为共王立庙京师四句:意谓以哀帝为定陶王后,违反了圣人所谓为人后者为之子之义。(6)故安:县名。在今河北易县东南。据《地理志》,故安县不属中山国,而属涿郡。(7)傅、相:指中山王国的傅、相。  卫后日夜啼泣,思见帝,而但益户邑。字复教令上书求至京师。会事发觉,莽杀宇,尽诛卫氏支属(1)。卫宝女为中山王后,免后。徙合浦。唯卫后在(2),王莽篡国,废为家人,后岁余卒,葬孝王旁。  (1)尽诛卫氏支属:此事亦见《王莽传》。(2)卫后:中山孝王后。  孝平王皇后,安汉公太傅大司马莽女也。平帝即位,年九岁(1),成帝母太皇太后称制(2),而莽秉政。莽欲依霍光故事,以女配帝,太后意不欲也。莽设变诈,令女必入,因以自重,事在《莽传》。太后不得已而许之,遣长乐少府夏侯潘,宗正刘宏、少府宗伯凤、尚书令平晏纳采(3),太师光、大司徒马宫、大司空甄丰、左将军孙建、执金吾尹赏、行太常事太中大夫刘歆及太仆、太史令以下四十九人赐皮弁素绩(4),以礼杂卜筮,太牢祠宗庙,待吉月日。明年春,遣大司徒宫、大司空丰、左将军建、右将军甄邯、光禄大夫歆奉乘舆法驾,迎皇后于安汉公第。宫、丰、歆授皇后玺绂(5),登车称警跸,便时上林延寿门(6),入未央宫前殿。群臣就位行礼,大赦天下。益封父安汉公地满百里,赐迎皇后及行礼者,自三公以下至驺宰执事长乐、未央宫、安汉公第者(7),皆增秩,赐金帛各有差。皇后立三月,以礼见高庙。尊父安汉公号曰宰衡,位在诸侯王上。赐公夫人号曰功显君(8),食邑。封公子安为褒新侯,临为赏都侯。  (1)年九岁:指平帝即位时九岁。(2)太皇太后:谓元后王政君。下文简称大后。(3)长乐少府:官名。掌长乐宫事。宗伯凤:姓宗伯,名凤。纳采:即行聘。古婚礼六礼之一。男方向女方送求婚的礼物。(4)尹赏:《酷吏传》有其传。行太常事:暂管太常事务。刘歆:刘向之子。《楚元王传》附其传。皮弁:古冠名。用白鹿皮制作,为视朝的常服。素绩:一作素积。细褶白皮衫。(5)绂(fú):系印的丝带。(6)便时:吉利的时日。或作方便的时日。上林延寿门:上林苑的延寿门。(7)驺、宰、执事:均小吏名。(8)夫人:当作“太夫人”。参考《王莽传》。  后立岁余,平帝崩。莽立孝宣帝玄孙婴为孺子,莽摄帝位,尊皇后为皇太后。三年,莽即真,以婴为定安公,改皇太后号为定安公太后,太后时年十八矣,为人婉嫕有节操(1)。自刘氏废,常称疾不朝会。莽敬惮伤哀,欲嫁之,乃更号为黄皇室主(2),令立国将军成新公孙建世子襐饰将医往问疾(3)。后大怒,笞鞭其旁侍御。因发病,不肯起,莽遂不复强也。及汉兵诛莽,燔烧未央宫,后曰:“何面目以见汉家!”自投火中而死。  (1)婉嫕(yì):柔顺貌。(2)黄皇室主:意谓新皇帝的公主。王莽自谓土德,故云黄皇。室主,犹汉称公主。此改称,乃使之绝于汉。(3)襐(xiǎng)饰:盛饰。或谓首饰。  赞曰:《易》著吉凶而言谦盈之效,天地鬼神至于人道靡不同之(1)。夫女宠之兴,繇(由)至微而体至尊,穷富贵而不以功,此固道家所畏,祸福之宗也。序自汉兴,终于孝平,外戚后庭色宠著闻二十有余人,然其保位全家者,唯文、景、武帝太后及邛成后四人而已。至如史良娣、王悼后、许恭哀后身皆夭折不辜,而家依托旧恩,不敢纵恣,是以能全。其余大者夷灭,小者放流,乌(呜)呼!鉴兹行事,变亦备矣(2)。  (1)《易》著吉凶而言谦盈之效二句:《周易大传》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此赞用其意。谦:谦虚。盈:不谦;骄满。谦盈之效:谦则吉,盈则凶。靡:无也。(2)变:事变。指西汉一代外戚贵贱吉凶与荣辱存亡的事变。备:详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