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汉书 > 儒林传第五十八

儒林传第五十八

子贞惠文子。“事见《礼记·檀弓》。(10)朱邑:本书卷八十九有其传。翁归:尹翁归。本书卷七十六有其传。(11)赞:佐也。(12)颜子:颜回。孔子弟子。(13)商、偃:子游,子夏。皆孔子弟子。《论语》有“文学子游、子夏”说。(14)闳:大也。(15)退食自公:《诗经·召南·羔羊》有“退食自公”之诗句。意谓退食禄,从至公之道。(16)周召:周公旦、召公奭。(17)《羔羊》:《诗经》篇名。(18)未得登司徒:言未得至丞相。(19)有家臣:汉代自武帝后,凡拜相封侯,乃得立家丞、门大夫、庶子诸官,即所谓“有家臣”。(20)令:善也。  孔氏有古文《尚书》,孔安国以今文字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1),得十余篇,盖《尚书》茲多于是矣。遭巫盅(2),未立于学官。安国为谏大夫,授都尉朝(3),而司马迁亦从安国问故(4)。迁书载《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膝》诸篇,多古文说。都尉朝授胶东庸生(5)。庸生授清河胡常少子(6),以明《穀梁春秋》为博士、部刺史(7),又传《左氏》(8)。常授虢徐敖(9)。敖为右扶风掾(10),又传《毛诗》,授王璜、平陵涂恽子真。子真授河南桑钦君长(11)。王莽时,诸学皆立。刘歆为国师(12),璜、恽等皆贵显。世所传《百两篇》者(13),出东莱张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为数十(14),又采《左氏传》、《书叙》为作首尾,凡百二篇。篇或数简,文意浅陋。成帝时求其古文者(15),霸以能为《百两》征,以中书校之(16),非是(17)。霸辞受父,父有弟子尉氏樊并(18)。时太中大夫平当、侍御史周敞劝上存之(19)。后樊并谋反(20),乃黜其书。  (1)起:整理疏通之意。杨树达曰:“凡人病困而愈谓之起,义有滞碍隐蔽,通达之,亦谓之起。”(2)巫盅(事件):详《武五子传·戾太子传》。(3)都尉朝:有二说。一说,朝名,都尉姓(服虔说)。一说,都尉,官名,名朝,亡其姓(周寿昌说)。(4)司马迁:本书有其传。(5)庸生:名谭(周寿昌据《后汉书》立说)。(6)清河:郡名。治清阳(在今河北清河东南)。(7)《穀梁春秋》:又名《春秋穀梁传》与《穀梁传》。部刺史:指青州刺史,见《翟方进传》。(8)《左氏》:又名《春秋左氏传》与《左传》。(9)貌:县名。今陕西宝鸡县西。(10)右扶风掾:右扶风的属吏。(11)河南:郡名。治洛阳(在今河南洛阳东北)。(12)刘歆:刘向之子。《楚元王传》附其传。(13)《百两篇》:指《尚书》一百两篇。(14)合:当作“今”。王引之曰:“合”字与上下文意不相属,盖“今”字之·误。“今”谓伏生所传之书也。“分析今之二十九篇以为数十”也;上文曰“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是也。(15)求其古文者:言求能为古文者。(16)中书:皇朝所藏之书。(17)非是:意谓张霸所析与中书之文不同。(18)尉氏:县名。今河南尉氏。(19)存之:谓不灭其书。(20)樊并谋反:详见《王莽传》。  申公(1),鲁人也。少与楚元王交俱事齐人浮丘伯受《诗》(2)。汉兴,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于鲁南宫。吕太后时,浮丘伯在长安,楚无王遣子郢与申公俱卒学(3)。元王薨,郢嗣立为楚王,令申公傅太子戊。戊不好学。病申公(4)。及戊立为王,胥靡申公(5)。申公愧之(6),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宾客,独王命召之乃往(7)。弟子目远方至受业者千余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故以教,亡传,疑者则阙弗传。兰陵王臧既从受《诗》,已通,事景帝为太子少傅,免去。武帝初即位,臧乃上书宿卫,累迁,一岁至郎中令。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为御史大夫。绾、臧请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8),乃言师申公。于是上使使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9),弟子二人乘招传从(10)。至,见上,上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余,老,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时上方好文辞,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即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11),议明堂事。太皇窦太后喜《老子》言(12),不说(悦)儒术,得绾、臧之过,以让上曰:“此欲复为新垣平也(13)!”上因废明堂事,下绾、臧吏,皆自杀(14)。申公亦病免归,数年卒。弟子为博士十余人,孔安国至临淮太守,周霸胶西内史,夏宽城阳内史,砀鲁赐东海太守,兰陵缪生长沙内史,徐偃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胶东内史(15),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学官弟子行虽不备,而至于大夫、郎、掌故以百数。申公卒以《诗》、《春秋》授,而瑕丘江公尽能传之(16),徒众最盛。及鲁许生、免中徐公(17),皆守学教授。韦贤治《诗》(18),事大江公及许生(19),又治《礼》,至丞相。传子玄成(20),以淮阳中尉论石渠,后亦至丞相。玄成及兄子赏以《诗》授哀帝,至大司马车骑将军,自有传。由是《鲁诗》有韦氏学。  (1)申公:名培。即上文所称申培公者。(2)楚元王:刘交。本书有其传。(3)郢:即郢客。(4)病:患苦;讨厌。(5)胥靡:古代服劳役的徒刑。(6)愧:耻也。(7)王:徐广注“鲁恭王”。(8)就:成也。(9)迎申公:是建元元年(前140)事。(10)招传:招车所作的传车。(11)舍:止息。鲁邪:鲁王国在京的公馆。(12)太皇窦太后:此有误。杨树达曰“太皇”二字疑在“窦”字下,或是误添。(13)新垣平:汉文帝时赵人,以望气附会人事,诈伪揭露后,下狱诛死。详见《文帝纪》与《郊祀志》。(14)下绾、臧吏,皆自杀:赵绾、王臧事,详见《窦婴·田蚡传》。(15)阙门庆忌:姓阙门,名庆忌。(16)《春秋》:指《穀梁春秋》。(17)瑕丘:县名。在今山东兖州东北。(18)免中:县名。无考。或疑为济阴郡“冤句”之误(吴恂说)。(19)韦贤:本书有其传。(20)大江公:指瑕丘江公。晋灼曰:大江公,即瑕丘江公也,以异下博士江公,故称大。(20)玄成:韦玄成。《韦贤传》附其传。  王式字翁思,东平新桃人也(1)。事免中徐公及许生。式为昌邑王师(2)。昭帝崩,昌邑王嗣立,以行yín乱废,昌邑群臣皆下狱诛,唯中尉王吉、郎中令龚遂以数谏减死论(3)。式系狱当死,治事使者责问曰:“师何以亡(无)谏书?”式对曰:“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至于危亡失道之君,未尝不流涕为王深陈之也。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亡(无)谏书。”使者以闻,亦得减死论,归家不教授。山阳张长安幼君先事式,后东平唐长宾、沛褚少孙亦来事式(4),问经数篇,式谢曰:“闻之于师具是矣(5),自润色之。”不肯复授。唐生、褚生应博士弟子选,诣博士,抠衣登堂(6),颂(容)礼甚严,试诵说,有法,疑者丘盖不言(7)。诸博士惊问何师,对曰事式。皆素闻其贤,共荐式。诏除下为博士(8)。式征来,衣博士衣而不冠,曰:“刑余之人,何宜复充礼官?”既至,止舍中,会诸侯大夫博士,共持酒肉劳式(9),皆注意高仰之。博士江公世为《鲁诗》宗(10),至江公著《孝经说》(11),心嫉式,谓歌吹诸生曰:“歌《骊驹》(12)。”式曰:“闻之于师:客歌《骊驹》,主人歌《客毋庸归》(13)。今日诸君为主人,日尚早,未可也(14)。”江翁曰:“经何以言之?”式曰:“在《曲礼》。”江翁曰:“何狗曲也(15)!”式耻之,阳(佯)醉逿地(16)。式客罢,让诸生曰(17):“我本不欲来,诸生强劝我,竟为竖子所辱!”遂谢病免归,终于家。张生、唐生、褚生皆为博士。张生论石渠,至淮阳中尉。唐生楚太傅。由是《鲁诗》有张、唐、褚氏之学。张生兄子游卿为谏大夫,以《诗》授元帝。其门人,琅邪王扶为泗水中尉,陈留许晏为博士(18)。由是张家有许氏学。初,薛广德亦事王式(19),以博士论石渠,授龚舍(20),广德至御史大夫,舍泰山太守,皆有传。  (1)东平:王国名。治所在今山东东平东北。新桃:乡名。(2)昌邑王:《武五子传》有其传。(3)龚遂:字少卿。《循吏传》有其传。(4)诸少孙:即续《史记》之褚先生。(5)具是:都在于此。(6)抠衣:以手提着衣,使之不着地。(7)丘盖:存疑。(8)诏除下:发下任命的诏书。(9)劳:慰劳。(10)江公:瑕丘江公之孙。宗:宗主。(11)江公著《孝经说》:《艺文志》孝经家有《江氏说》一篇。(12)《骊驹》:逸《诗》篇名。服虔曰:“逸《诗》篇名也,见《大戴礼》。客欲去歌之。”文颖曰:“其辞云‘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也。”(13)《客毋庸歌》:主人留客之歌,谓客不用归去。庸:用也。 (14)式曰等句:杨树达曰:“‘今诸君为主人’者,谓诸君今日为主人,当歌《客毋庸归》以留客,不当歌《骊驹》,嫌于逐客也。‘日尚早,未可’者,式谓我今为客,因当歌《骊驹》,然以日尚早,不欲即行,故不歌也。”(15)“何狗曲也”:杨树达曰:“《礼记·曲礼上篇》云:‘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履,视日早暮,侍坐者请出矣。’此殆式所指也。然《曲礼》侍坐于君子之礼,非谓客自身之事,故江翁斥其‘狗曲’,谓其曲解经义也。”(16)逿(dàng):跌倒。(17)让:责也。 (18)陈留:其上当有“授”字(宋祁说),谓王扶授许晏。杨树达举“《释文叙录》云:扶授许晏”为证。此为一说。另一说以为王扶、许晏均为张游卿之门人,宋祁说不妥(施之勉说)。按:照传文细看,似后说为是。在“其门人”,下,王扶、许晏两句并列。其下“由是张氏有许氏学”,而不提王氏学,是因王扶从政、许晏为博士之故。(19)薛广德:本书卷七十一有其传。(20)龚舍:本书卷七十二有其传。  辕固,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于上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杀也(1)。”固曰:“不然。夫桀纣荒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因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弗为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2)?”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贯于足(3)。’何者?上下之分也(4)。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不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南面,非杀而何?”固曰:“必若云(5),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上曰:“食肉勿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6)。”遂罢。窦太后好《老子》书,召问固。固曰:“此家人言耳(7)。”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8)!”乃使固入圈击彘。上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9)。下,固刺彘正中其心,彘应手而倒。太后默默,亡(无)以复罪。后上以固廉直,拜为清河太傅(10),疾免。武帝初即位,复以贤良征。诸儒多嫉毁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公孙弘亦征,厌(侧)目而视固(11)。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诸齐以《诗》显贵(12),皆固之弟子也。昌邑太傅夏侯始昌最明(13),自有传。  (1)杀:《史记》作“弑”。(2)非受命为何:言此非受命更何为。(3)“冠虽敝必加于首”二句见《六韬》。贯:《史记》作“关”。钱大昕曰:“关”、“贯”古字通。(4)分(fèn):名分。(5)必若云:谓必如黄生之说。(6)“食肉勿食马肝”:意谓知味者不必须食马肝,言学者不必论汤武,此欲学者置而勿沦。(7)家人:庶人。(8)“安得司空城且出乎”:窦太后针对辕固轻《老子》书,怒而贱其所治《诗》,比之司空罪徒之名籍。盖以章句简短,篇有其目之《诗经》,与首标姓名、次陈案由之刑徒簿籍相似之故(吴恂说)。(9)假:给与。利兵:锋利的武器。(10)清河:王国名。时清河王刘乘。(11)事:《史记》作“视”。(12)齐:《史记》作“齐人”。(13)夏侯始昌:本书卷七十五有其传。  后苍字近君,东海郯人也。事夏侯始昌。始昌通《五经》,苍亦通《诗》《礼》,为博士,至少府,授翼奉、萧望之、匡衡。奉为谏大夫,望之前将军,衡丞相,皆有传(1)。衡授琅邪师丹、伏理斿君、颍川满昌君都(2)。君都为詹事,理高密太傅,家世传业。丹大司空,自有传(3)。由是《齐诗》有翼、匡、师、伏之学。满昌授九江张邯、琅邪皮容(4),皆至大官,徒众尤盛。  (1)有传:本书卷七十五有《翼奉传》,卷七十八为《萧望之传》,卷八十一有《匡衡传》(2)伏理斿君:《后汉书·伏湛传》注:伏理,字君游。颍川:郡名。治阳翟(今河南禹县)。满昌:或作“蒲昌”。《东观汉纪·马援传》:受《齐诗》,师事颍川蒲昌。《广韵》蒲字下引《风俗通》:汉有詹事蒲昌。(3)(丹)自有传:《师丹传》,在本书卷八十六。(4)九江:郡名。治寿春(今安徽寿县)。  韩婴,燕人也(1)。孝文时为博士,景帝时至常山太傅(2)。婴推诗人之意,而作《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归一也。淮南贲生受之。燕赵间言《诗》者由韩生。韩生亦以《易》授人,推《易》意而为之传。燕赵间好《诗》,故其《易》微,唯韩氏自传之。武帝时,婴尝与董仲舒论于上前,其人精悍,处事分明,仲舒不能难也。后其孙商为博士。孝宣时,涿郡韩生其后也(3),以《易》征,待诏殿中,曰:“所受《易》即先太傅所传也。尝受《韩诗》,不如韩氏《易》深,太傅故专传之。”司隶校尉盖宽饶本受《易》于孟喜(4),见涿韩生说《易》而好之,即更从受焉。  (1)燕:县名。在今河南延律东北。或指先秦时燕国之地区。(2)常山:郡国名。治元氏(在今河北元氏西北)。时常山王刘舜。(3)涿郡:郡名。治涿县(今河北涿县)。韩生:名福。(4)盖宽饶:本书卷七十七有其传。  赵子,河内人也(1)。事燕韩生,授同郡蔡谊(义)(2)。谊(义)至丞相,自有传。谊(义)掇同郡食子公与王吉(3)。吉为昌邑王中尉,自有传。食生为博士,授泰山栗丰。吉授淄川长孙顺。顺为博士,丰部刺史。由是《韩诗》有王、食、长孙之学。丰授山阳张就,顺授东海发福(4),皆至大官,徒众尤盛。  (1)河内:郡名。治怀县(在今河北武陟西南)。(2)蔡义:本书卷六十六有其传。(3)食子公:其有《韩诗章句》。陈直曰:“《隶释》卷七《冯绳碑》云:‘治《春秋》严,《韩诗》食氏。’据此食子公亦有《韩诗章句》,特不载于《艺文志》耳。”王吉:本书卷七十二有其传。(4)发福:《经典释文叙录》引发福作“段福”。  毛公,赵人也(1)。治《诗》,为河间献王博士(2),授同国贯长卿。长卿授解延年。延年为阿武令(3),授徐敖,敖授九江陈侠,为王莽讲学大夫。由是言《毛诗》者,本之徐敖。  (1)赵:王国名。治邯郸(今河北邯郸)。(2)河间献王:刘德。《景十三王传》有其传。(3)阿武:县名。属涿郡。  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而鲁徐生善为颂(容)(1)。孝文时,徐生以颂(容)为礼官大夫,传子至孙延、襄。襄,其资性善为颂(容),不能通经;延颇能,未善也。襄亦以颂(容)为大夫,至广陵内史(2),延及徐氏弟子公户满意、桓生、单次皆为礼官大夫(3)。而瑕丘萧奋以《礼》至淮阳太守。诸言《礼》为颂(容)者由徐氏。  (1)容:礼容。(2)广陵:王国名。治广陵(在今江苏扬州西北)。(3)公户满意:姓公户,名满意。  孟卿,东海人也。事萧奋,以授后仓、鲁闾丘卿。仓说《礼》数万言,号曰《后氏曲台记》(1),授沛闻人通汉子方、梁戴德延君、戴圣次君、沛庆普孝公(2)。孝公为东平太傅。德号大戴,为信都太傅(3);圣号小戴,以博士论石渠,至九江太守。由是《礼》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通汉以太子舍人论石渠(4),至中山中尉(5)。普授鲁夏侯敬,又传族子咸,为豫章太守(6)。大戴授琅邪徐良斿卿,为博士、州牧、郡守,家世传业。小戴授梁人桥仁季卿、扬荣子孙(7)。仁为大鸿胪(8),家世传业,荣琅邪太守。由是大戴有徐氏,小戴有桥、杨氏之学。  (1)《后氏曲台记》:后仓在曲台校书著记,因以为名。汉时曲台有二:一是未央宫之曲台殿;一是秦之故宫,汉天子以为射宫。《七略》云:宣皇帝时行射礼,博士后仓为之辞,至今记之,曰《曲台记》。此曲台,当是指秦之故宫(俞樾说)。(2)闻人通汉子方:姓闻人,名通汉,字子方。梁:王国名。治睢阳(在今河南商丘东南)。(3)信都:王国名。治信都(今河北冀县)。(4)通汉以太子舍人论石渠:杨树达曰:“戴圣及通汉《石渠议》散见《通典》五十一以下各卷中,详洪颐煊《经典集林》。(5)中山:王国名。治卢奴(今河北定县)。(6)豫章:郡名。治南昌(今江西南昌)。(7)杨荣子孙:姓杨,名荣,字子孙。(8)仁为大鸿胪:时在元始二年,见《公卿表》。  胡母生字子都,齐人也。治《公羊春秋》,为景帝博士。与董仲舒同业,仲舒著书称其德。年老,归教于齐,齐之言《春秋》者宗事之,公孙弘亦颇受焉(1)。而董生为江都相(2),自有传。弟子遂之者(3),兰陵褚大,东平嬴公(4),广川段仲,温吕步舒(5)。大至梁相,步舒丞相长史,唯嬴公守学不失师法,为昭帝谏大夫,授东海孟卿、鲁眭孟(6)。孟为符节令(7),坐说灾异诛,自有传。  (1)公孙弘:本书卷五十八有其传。(2)江都:王国名。治江都(在今江苏扬州西南)。(3)遂之:杨树达引吴承仕云:“遂之”疑当作“之遂”,传写误倒。遂,谓名位成达者。(4)东平:县名。今山东东平县东北。(5)温:县名。在今河南温县西南。(6)眭孟:姓眭,名弘,字孟。鲁国蕃县人。本书卷七十五有其传。其传有“从嬴公受《春秋》之语。(7)符节令:官名。属少府。  严彭祖字公子(1),东海下邳人也(2)。与颜安乐俱事眭孟。孟弟子百余人,唯彭祖、安乐为明,质问疑谊(义),各持所见。孟曰:“《春秋》之意,在二子矣!”孟死,彭祖、安乐各颛(专)门教授(3)。由是《公羊春秋》有颜、严之学(4)。彭祖为宣帝博士,至河南、东郡太守(5)。以高第入为左冯翊,迁太子太傅,廉直不事权贵。或说曰:“天时不胜人事,君以不修小礼曲意,亡(无)贵人左右之助,经谊(义)虽高,不至宰相。愿少自勉强!”彭祖曰:“凡通经术,固当修行先王之道,何可委曲从俗,苟求宫贵乎!”彭祖竟以太傅官终。授琅邪王中(仲),为元帝少府(6),家世传业。中(仲)授同郡公孙文、东门云。云为荆州刺史(7),文东平太傅,徒众尤盛。云坐为**拜辱命(8),下狱诛。  (1)严彭祖:本姓庄,班氏因避汉明帝讳改之。陈直曰:“郑康成《六艺论》云:‘治公羊者眭孟弟子庄彭祖及颜安乐。’(公羊序疏引)足证彭祖本姓庄,因避汉讳而改。准此例,严延年亦当作庄延年。(2)下邳:县名。在今江苏邳县西南。(3)专门:言各自名家。(4)有颜、严之学:周寿昌曰:汉《严訢碑》,宋政和中出于下邳,云:“訢字少通,治《严氏》、冯君《章句》。”《通典》引公羊说,有高堂隆曰“昔冯君八万言《章句》云云。足证严氏有书,并冯君为之《章句》、而《志》不录冯君之名。(5)东:此字衍。《百官表》:“元帝初元五年,河南太守刘彭祖为左冯翊。二年,迁太子太傅。”王先谦指出“刘”为“严”字之误。据《表》,“东”字衍。(6)为元帝少府:王仲为少府,《百官表》不载,盖它宫少府(王先谦说)。(7)荆州:汉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区约当于今湖北、湖南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部分地区。(8)为**拜:言遇见**而拜。  颜安乐字公孙(1),鲁国薛人(2),眭孟姊子也。家贫,为学精力(3),官至齐郡太守丞(4),后为仇家所杀。安乐授淮阳冷丰次君、淄川任公。公为少府,丰淄川太守。由是颜家有冷、任之学。始贡禹事嬴公(5),成于眭孟,至御史大夫,疏广事孟卿(6),至太子太傅,皆自有传。广授琅邪管路,路为御史中丞。禹授颍川堂谿惠(7),惠授泰山冥都,都为丞相史。都与路又事颜安乐,故颜氏复有管、冥之学。路授孙宝(8);为大司农,自有传。丰授马宫、琅邪左咸(9)。成为郡守九卿(10),徒众尤盛。宫至大司徒,自有传。  (1)公孙:宋祁曰,一作“翁孙”。(2)薛:县名。在今山东膝县南。(3)精力:宋祁曰,一作“积力”。施之勉曰:景祐本作“积力”。(4)齐郡:治临淄(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5)贡禹:本书卷七十二有其传。(6)疏广:本书卷七十一有其传。(7)堂谿惠:姓堂谿,名惠。(8)孙主:本书卷七十七存其传。(9)马宫:本书卷八十一有其传。(10)左咸为郡守九卿:左咸四至九卿,参考《公卿表》。左咸在王莽时为讲《春秋》祭酒,见《王莽传》。  瑕丘江公受《穀梁春秋》及《诗》于鲁申公(1),传子至孙为博士(2)。武帝时,江公与董仲舒并。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3)。江公呐(讷)于口,上使与仲舒议,不如仲舒。而丞相公孙弘本为《公羊》学,比辑(集)其议(4),卒用董生。于是上因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太子既通,复私问《穀梁》而善之(5)。其后浸微,唯鲁荣广王孙、皓星公二人受焉(6)。广尽能传其《诗》、《春秋》,高材捷敏,与《公羊》大师眭孟等论,数困之,故好学者颇复受《穀梁》。沛蔡千秋少君、梁周庆幼君、丁姓子孙皆从广受。千秋又事皓星公,为学最笃。宣帝即位,闻卫太子好《穀梁春秋》,以问丞相韦贤、长信少府夏侯胜及侍中乐陵侯史高(7),皆鲁人也,言穀梁子本鲁学,公羊氏乃齐学也,宜兴《穀梁》。时千秋为郎,召见,与《公羊》家并说,上善《穀梁》说,擢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后有过,左迁平陵令。复求能为《穀梁》者,莫及千秋。上愍其学且绝,乃以干秋为郎中户将(8),选郎十人从受。汝南尹更始翁君本自事干秋(9),能说矣,会千秋病死,征江公孙为博士。刘向以故谏大夫通达待诏,受《穀梁》,欲令助之。江博士复死,乃征周庆、丁姓待诏保宫(10),使卒授十人。自元康中始讲(11),至甘露元年(12),积十余岁,皆明习。乃召《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大议殿中,平《公羊》、《穀梁》同异。各以经处是非(13)。时《公羊》博士严彭祖、侍郎申輓、伊推、宋显,《穀梁》议郎尹更始、待诏刘向、周庆、丁姓并论。《公羊》家多不见从,愿请内(纳)侍郎许广(14),使者亦并内(纳)《穀梁》家中郎王亥(15),各五人,议三十余事。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经谊(义)对,多从《穀梁》。由是《穀梁》之学大盛。庆、姓皆为博士。姓至中山太傅,授楚申章昌曼君(16),为博士,至长沙太傅(17),徒众尤盛。尹更始为谏大夫、长乐户将(18),又受《左氏传》,取其变理合者以为章句,传子咸及翟方进、琅邪房凤(19)。咸至大司农(20),方进丞相,自有传。  (1)申公:据沈钦韩云,毅梁传荀卿,荀卿传浮丘怕,浮丘伯传申公。(2)孙为博士:即上文之博士江公。(3)属(zhǔ)文:撰著文章。(4)比:次也。(5)私问:汉武帝好《公羊》,故诏太子(刘据)受之;而太子好《穀梁》(参考《后汉书·陈元传》),故私问之。据《武五子传·戾太子传》,太子从江公问之。(6)皓星:姓也。亦作“浩星”。《赵充国传》有浩星赐。(7)韦贤:本书有其传。夏侯胜:本书卷七十五有其传。(8)郎中户将:郎中有车、骑、户三将。属郎中令(光禄勋)。(9)汝南:郡名。治上蔡(在今河南上蔡西南)。(10)保宫:本名居室。陈直曰:“《百官表》,少府属官居室令,太初元年更名保宫。有诏狱,主鞠二千石及将相大臣。……其职掌疑另主管一部分太子家事,故周庆、丁姓二人以善说《穀梁》,待诏保宫。”(11)元康:汉宣帝年号,共四年(前65——前62)。(12)甘露元年:前53年。(13)处:谓判断。(14)纳:谓进入议论之处。(15)使者:谓当时诏遣监议者。王亥:本书《贾逵传》注作“王亥”。(16)申章昌:姓申章,名昌。(17)长沙:王国名。治临湘(今湖南长沙)。(18)长乐户将:官名。疑属长乐卫尉。长乐,宫名,太后所居。(19)翟方进:本书有其传。(20)咸至大司农:尹威为大司农,见《公卿表》元始五年。  房凤字子元,不其人也(1)。以射策乙科为大史掌故(2)。太常举方正,为县令都尉,失官。大司马票(骠)骑将军王根奏除补长史(3),荐凤明经通达,擢为光禄大夫,迁五官中郎将(4)。时光禄勋王龚以外属内卿(5),与奉车都尉刘歆共校书,三人皆侍中。歆白《左氏春秋》可立,哀帝纳之,以问诸儒,皆不对。歆于是数见丞相孔光(6),为言《左氏》以求助,光卒不肯。唯凤、龚许歆,遂共移书责让太常博士,语在《歆传》(7)。大司空师丹奏歆非毁先帝所立(8),上于是出龚等补吏,龚为弘农(9),歆河内,凤九江太守,至青州牧(10)。始江博士授胡常,常授梁萧秉君房,王莽时为讲学大夫。由是《穀梁春秋》有尹、胡、申章、房氏之学。  (1)不其:县名。在今山东即墨西南。(2)太史掌故:太史令下属的掌故(官名)。(3)王根:王莽的叔父。长史:官名。此为大司马的属官。(4)五官中郎将:官名。秩比二千石。属郎中令(光禄勋)。(5)外属:外戚(邛成太后之亲)。内卿:光禄勋治宫中。(6)孔光:本书卷八十一有其传。(7)《歆传》:《楚元王传附刘歆传》。(8)师丹:本书卷八十六有其传。(9)弘农:郡名。治弘农(在今河南灵宝东北)。(10)青州:汉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区约当今山东省北部。  汉兴,北平侯张苍及梁太傅贾谊、京兆尹张敞、太中大夫刘公子皆修《春秋左氏传》(1)。谊为《左氏传》训故,授赵人贯公,为河间献王博士,子长卿为荡阴令(2),授清河张禹长子(3)。禹与萧望之同时为御史,数为望之言《左氏》,望之善之,上书数以称说。后望之为太子太傅,荐禹于宣帝,征禹待诏,未及问,会疾死。授尹更始(4),更始传子咸及翟方进、胡常。常授黎阳贾护季君(5),哀帝时待诏为郎,授苍梧陈钦子佚(6),以《左氏》授王莽,至将军(7)。而刘歆从尹咸及翟方进受。由是言《左氏》者本之贾护、刘歆。  (1)张苍:本书卷四十二有其传。刘向《别录》言《春秋左氏传》的传授序列云:左邱明授曾申,申授吴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人锋椒,椒作《抄撮》八卷,授虞卿。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张苍。贾谊:本书有其传。张敞:本书卷七十六有其传。《经典叙录》云:贯长卿传京兆尹张敞及待御史张禹。(2)荡阴:县名。今河南汤阴。(3)张禹长子:此人非成帝师——张禹子文。(4)授:谓张禹授。(5)黎阳:县名。在今河南浚县东。(6)苍梧:郡名。治广信(今广西梧州市)。(7)将军:陈钦为王莽的厌难将军,见《王莽传》。  赞曰: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1),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善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2)。初,《书》唯有欧阳,《礼》后,《易》杨,《春秋》公羊而已。至孝宣世,复立《大小夏侯尚书》,《大小戴礼》,《施》、《孟》、《梁丘易》,《穀梁春秋》(3)。至元帝世,复立《京氏易》(4)。平帝时,又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5)。所以罔(网)罗遗失(逸),兼而存之,是在其中矣(6)。  (1)元始:汉平帝年号,共五年(公元1——5)。(2)一经说至百余万言三句:言为经学者则受爵禄而获其利,所以益劝。(3)至孝宣时,复立……《穀梁春秋》:王国维考证汉宣帝时增置博士事,颇为明悉,有补于史。其《汉魏博士考》曰:“宣帝增置博士事,《纪》《表》《志》《传》所纪互异。《纪》(指《宣帝纪》)系于甘露三年,《表》指《公卿表》)系于黄龙元年,一不同也。《纪》与《刘歆传》均言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穀梁春秋》,而《儒林传赞》复数《大小戴礼》,《艺文志》复数《庆氏礼》,二不同也。又博士员数,《表》与《传》亦不同。据《刘歆传》则合新旧仅得八人,如《儒林传赞》则合新旧得十二人,似与《表》合矣。然二传皆不数《诗》博士。案申公、韩婴均于孝文时为博士,辕固于孝景时为博士,则文景之世鲁、齐、韩三家《诗》已立博士,特孝宣时于《诗》无所增置,故刘歆略之。《儒林传赞》综计宣帝以前立博士之经,而独遗《诗》鲁、齐、韩三家,则疏漏甚矣。又宣帝于《礼》博士亦无所增置,《儒林传赞》乃谓宣帝立《大小戴礼》,不知戴圣虽于宣帝时为博士,实力《后氏礼》博士,尚未自名其家,与大戴分立也。《艺文志》谓庆氏亦立学官者,误与此同。今参伍考之,则宣帝末所有博士,《易》则施、孟、梁邱,《书》则欧阳、大小夏侯,《诗》则齐、鲁、韩,《礼》则后氏,《春秋》公羊、穀梁,适得十二人。《儒林传赞》遗《诗》三家,因刘歆之言而误。《赞》又数《大小戴礼》,《艺文志》并数《庆氏礼》,则又因后汉所立而误也。又宣帝增置博士之年,《纪》《表》虽不同,然皆以为在论石渠之后。然《儒林传》言欧阳高孙地余为博士,论石渠;又林尊事欧阳高,为博士,论石渠;张山拊事小夏侯建,为博士,论石渠,则论石渠时似欧阳有二博士,小夏侯亦已有博士,与《纪》《传》均不合。盖所纪历官时代有错误也。又《易》施、孟二博士亦宣帝所立(但在甘露、黄龙前),则《儒林传赞》所言是也。”(4)复立《京氏易》:据《后汉书·范升传》,“京氏虽立,辄复见废。”(5)平帝时,又立……古文《尚书》:据《王莽传》云,平帝“元始四年立《乐经》。益博士员,经各五人。”据《艺文志》云,“《周官经》六篇,王莽刘歆置博士。”《三辅黄图》云,“六经三十博士”。王国维《汉魏博士考》曰:“案平帝时增五经为六经,博士经各五人,则六经三十人。然综计当时所立之学不及三十家,盖一家博士不止一员也。”(6)兼而存之,是在其中:谓真伪间杂,其中有是,故兼而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