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中国的逻辑 > 四川地震:纪念与反思(2)

四川地震:纪念与反思(2)

好,越深越好。它客观上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对亟需提升形象的执政党来说,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中国媒体也功不可没。记者们在恶劣的条件下,全力以赴地把灾区的动态传播给全国人民,其结果表明,新闻工作者在政府与人民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及时的报道提升了政府的威望,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

    地震发生后的最初阶段,中国政府曾授权新华社每天更新遇难者、失踪者等方面的数据。当时,海内外舆论的关注焦点是灾民的受害情况,即死了多少,伤了多少,在这一方面,中国政府的信息公开基本上满足了民众的知情权。

    但与此同时,海内外舆论更感兴趣的,则是被种种统计数字所掩盖的“内涵”。虽然新华社提供的数字相当精炼,但中国政府始终未能进一步对这些数字进行科学分析和解释,例如,我一直没有看到根据农民、工人、妇女、老师、学生等分类而细分的死伤人数。尤其在舆论关注校舍倒塌的情况下,人们特别想知道地震中遇难的师生人数。

    我唯一看到的类似数据,是四川省教育厅2008年5月21日发布的信息:四川全省师生有6581人死亡,8810人受伤,1274人失踪,1107人被埋。从那时起,时间已过一个半月,中央政府从来没有对此展开公开论证或追踪。政府对信息公开的责任难道已经结束了吗?媒体与民众作为负责任的公民有没有必要继续发挥监督的作用?

    我绝不相信中国政府没有能力或条件对包括师生死亡人数在内的数据进行具体分类。既然中央政府已经朝着信息公开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那么,为什么还要有所保留呢?我认为,只有弄清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数据,并把它们公诸于众,国家才能有效、民主、科学地进入灾后重建阶段。灾后重建是需要全民参与的综合性工程,一切数据就应该暴露在阳光之下。

    信息不能由政府垄断,而应公诸于众;国家利益不能等同于执政党的利益,它是多元的,是由组织、企业、个人等多方面利益组成的;人民有权利知道信息,政府就要全面公开;中国正推行改革,公开则是必经之路;中国正推行开放,细节则决定成败。

    我们在肯定中国政府抗震救灾表现的同时,还要反思一下:对于信息,到底应该公开什么?向谁公开?公开到什么程度?怎么公开?何时公开?何地公开?这些都正在考验着政府对公开一事的姿态和决心,也正在提醒着政府重新思考:不公开的政治成本究竟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