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中国的逻辑 > 世博的记忆

世博的记忆

症,疏忽了世博的存在。多谢凤凰给我思考世博对中国带来了什么,对中日民间交流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我去了两次世博,人太多了,根本没有耐心排队。仔细观察发现,几乎所有的参观者都是中国人。我在北京连线香港的主持人任韧,在上海连线的凤凰卫视评论员郑浩先生介绍说,90%以上的游客都是中国人。外国人来得太少,从借此机会加强中外交流、加深中西理解的角度看,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

    我曾向不少西方媒体人打听过从新闻价值的角度出发对上海世博感不感兴趣。他们基本认为:不大感兴趣,只做最基本的报道,其他都不做了,反正是政府的表演舞台嘛。

    上海世博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中国人民,尤其是那些平时没有机会来到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的,来自内地二三线城市,甚至农村的居民。我在场馆内溜达溜达,听到许多外地口音,他们显得很激动,好像说着“上海好漂亮哦,太厉害了!”五星级酒店的老板向我抱怨,没想到预定状况这么差。兴高采烈的反而是如家、汉庭等商务酒店。

    日本馆还蛮受欢迎的,作为日本人感到欣慰。就像任韧在节目上问我的,“我感觉日本馆在世博平台上与中国游客有双向的交流,而不是单方面宣扬自己的文化。”谢谢任韧,这点正是我想表达的。上海世博的口号是“让城市变得更美好”。中日民间交流日益深化、扩大的今天,日本人早就把中国的发展视为自己的问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需要环保和节能,在2008年到2010年的国家大事密集期,国人正追求“绿色中国”。

    日本把自己这方面的优势和经验与中国人分享,对中国有好处,对日本也有好处,可以同时创造商机和友谊,即获得双赢。何况,世博对日本来说意味着公共外交的大舞台。不过,日本馆布置得相对低调,这首先符合日本人的民族性,我们把低调视为美德。其次是在中日关系依然处于复杂和敏感的形势下,日本人介绍自己的民族文化,促进草根交流应该慎重,慎重,再慎重,这是符合两国根本利益的。

    日本发行量最大(1000万)的报纸《读卖新闻》10月29日发表了一篇社论“上海世博闭幕:损害了国家形象的强制性政治手法”。社论肯定了上海世博空前的规模和中国人民从中吸收了许多营养这两点,却明确提及这段时间内所发生的一系列国际事件,包括撞船事件、限制出口稀土、诺贝尔和平奖问题等。社论指出,中国政府的一些手法违背了国际规则和舆论,并在结尾处强调,中国政府必须明白,只有坚持冷静的外交态度和对人权的尊重等基本原则,才能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成员。

    日本社会有各种言论很正常,中国朋友也别太在意。

    中国政府把上海世博看作是国家公关的大机遇,相关部门努力探索如何才能把世博宣传好。但过多讨论中国应该从世博得到什么,反而引起西方社会的质疑和厌烦,于是又开始了那些“中国威胁论”的西式报道。大部分西方媒体人认为,中国在利用世博得到政治目的的情况下,更需要收敛。

    中国崛起是不争而客观的事实,只要平平安安、踏踏实实地办好世博即可,不需要张扬。以上海世博为契机,中国政府和人民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今后中国必然日益面临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那么,其未来的国家公关战略必须是“光而不耀”。改革过程必然是摸着石头过河,邓小平先生为后代留下的外交智慧——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在我看来依然是奏效的,且将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