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心曲没有终止符 > 第三十章 斯蒂芬·茨威格(1)

第三十章 斯蒂芬·茨威格(1)

    第三十章 斯蒂芬·茨威格(1)

    传略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父亲经营纺织业发家致富,与大多数的同行相比,父亲要体面得多、很有教养,钢琴弹得非常出色,书法清丽,会说法语和英语。母亲出身于意大利的一个金融世家,从小就说意大利语,他们都属于奥地利上层社会,茨威格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文艺熏陶。在这样一个上流的幸福家庭中,优裕的环境为茨威格童年的成长、受教育、文化艺术上的熏陶,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茨威格16岁便在维也纳《社会》杂志上发表诗作。中学毕业后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德国和法国文学期间,茨威格接触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译过法国波德莱尔和魏尔伦、比利时凡尔哈伦的诗歌。1900年,茨威格已有200首诗歌问世。1901年第一部诗集《银弦》出版,收录了50首诗歌。1902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在维也纳《新自由报》刊出了取材于《圣经》的第一篇小说《出游》。1904年,大学毕业,任《新自由报》编辑。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了维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1911年,结识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谊。同年,悲剧《滨海之宅》问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说集《初次经历——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也于此时出版,收录《夜色朦胧》、《家庭教师》、《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以青春萌发期的儿童视角去观察为**所主宰的**世界,去探索去描绘为**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成为他此后作品的一个基调,他把这部小说集称为他“链条小说”最初的一部。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事外国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翻译工作。战争爆发后流亡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他的第一部反战剧《耶利米》也在瑞士首演。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1928年应邀赴前苏联,与高尔基结识。战后他目睹人民的灾难和社会道德沦丧,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深入探索人的灵魂。他的作品匠心独具,充满人道主义精神,尤其是“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高尔基语)塑造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1938年入英国籍。不久离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