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心曲没有终止符 > 第二十三章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

第二十三章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

    第二十三章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

    传略叶赛宁(1895—1925),苏联诗人。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1904—1912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开始写诗。1912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的课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1915年去彼得堡,拜见著名诗人勃洛克、克留耶夫等,1916年初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同年应征入伍,一年后退役并结婚。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天上的鼓手》等著名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1919年参加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1921年离开意象派。这一年与到莫斯科访问的美国舞蹈家邓肯相识,热恋成婚,并与之出游西欧、美国。两人很快由热恋变为争吵,终于离异。1923年诗人回国。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1924至1925年,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写出组诗《波斯抒情》(1924)、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诗集《苏维埃俄罗斯》(1925)等。1925年9月三度结婚(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但11月便因精神病住院治疗,完成自我审判式的长诗《忧郁的人》,12月26日写下绝笔诗,28日拂晓在彼得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

    “对待自己的生命如同对待一个童话”——叶赛宁之死1925年12月7日,叶赛宁从莫斯科致电在彼得格勒的诗人弗拉基米尔·艾尔利赫:“速找2-3个房间。20号我去住。回电。叶赛宁。”12月21日,叶赛宁离开位于皮罗格夫卡的莫斯科大学所属的心理神经诊所。12月24日,叶赛宁来到彼得格勒,住进“国际旅馆”。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里,叶赛宁和他几位朋友见了面,并且给他们读自己的诗歌,包括那首著名的《黑人》。1925年12月28日,叶赛宁自缢身亡后,赶到现场的警官米·格尔勃夫比较详尽地描述了现场的情形,他的证词写道:发现在中央暖气管上吊着的男人是这样的:他的脖子吊在绳子的死扣里,但只是右侧的脖子,面部朝着暖气管,右手握着管子……在自缢者的身边还发现翻倒的床头柜,原来在上面的烛台已经掉在地板上。尸体解下后,发现从右手臂到掌心处有刺伤,左手有擦伤。左眼下有淤血。此人的证件上写着:“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作家。”

    诗人突然的死令人震惊,也立即使人明白,俄罗斯失去了一位多么有价值的天才!当载着叶赛宁遗体的列车从彼得格勒开来时,成千上万的莫斯科市民涌往普希金广场,悼念这位曾给他们带来巨大精神财富的人……

    评誉帕斯捷尔纳克对叶赛宁充满了理解的同情:“叶赛宁的风景诗的地位,在他的作品为现代大都市的迷宫取代了。一个当代人的孤独的灵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