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文学艺术 > 春秋·左传 > 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

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

么可担心的?”士燮 听了气得拿起戈赶他出去,并说:“国家的存亡,是天意决定的,小孩子 知道什么?”弈书说:“楚军轻浮急噪,我们坚守营垒等待著, 三天之后楚军一定会撤退。他们退走时我们再出击,必定会取得胜利。” 欲至说:“楚军有六个弱点,我们不要放过机会:他们的两个统帅 彼此不和;楚王的亲兵都是贵族子弟;郑**队虽然摆出了阵势, 但是军容不整;楚军中的蛮人虽然成军,但不能布成阵势; 布阵不避开月末这天;他们的士兵在阵中很吵闹,遇上交战会更 吵闹。个人只注意自己的退路,没有斗志,贵族子弟也并非精兵, 月末用兵又犯了天忌,我们一定能战胜他们。”

    楚共王登上了巢车‘观望晋军的动静。子重派太宰伯州犁在 楚王后面陪著。楚王问道:“晋军正驾著兵车左右奔跑,这是怎么回事?”伯州犁回答说:“是召集军官。”楚王说:“那些人都 到中军集合了。”伯州犁说:“这是在开会商量。”楚王说:“搭起 帐幕了。”伯州犁说:“这是晋军虔诚地向先君卜吉凶。”楚王说: “撤去帐幕了。”伯州犁说:“快要发布命令了。”楚王说:“非常喧 闹,而且尘土飞扬起来了。”伯州犁说:“这是准备填井平灶,摆 开阵势。”楚王说:“都登上了战车,左右两边的人又拿著武器下 车了。”伯州犁说:“这是听取主帅发布誓师令。”楚王问道:“要 开战了吗?”伯州犁回答说:“还不知道。”楚王说:“又上了战车, 左右两边的人又都下来了。”伯州犁说:“这是战前向神祈祷。”伯 州犁把晋侯亲兵的位置告诉了楚共王。苗贲皇在晋厉公身旁,也把楚共王亲兵的位置告诉了晋厉公。晋厉公左右的将士都说;“楚国最出色的武士都在中军,而且人数众多,不可抵挡。”苗贲皇对晋厉公说:“楚国的精锐部队只不过是中军里那些楚王的亲兵罢了。请分出一些精兵来攻击楚国的左右两军,再集中三军攻打楚王的亲兵,一定能把它们打得大败。”晋厉公卜筮问吉凶,卜官说: “大吉。得的是个‘复’卦,卦辞说:‘南国窘迫,用箭射它的国 王,射中他的眼睛。’国家窘迫,国君受伤,不打败仗还会有什么 呢?”晋厉公听从了卜官的话。

    【读解】   这是一场晋、楚两国为争取小国附庸而进行的战争,最后以晋军获胜结束。这场战争真正充分证明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古训。彼此间的争斗没有什么正义和非正义可言,无非是为了捞取各自的好处。

    使人感兴趣的不是谁胜谁负,而是对立双方在交战过程中的表演。

    士燮所说的“外宁必有内忧”,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只有*不断地进行对外战争,才能保证自己国内的安宁。换句话说,如果治理不好国家内部,就*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人们的视线和注意力。当国家命运的决策人当到这个地步,可以说已经到了黔驴技穷、山穷水尽的境地。这样的统治者不下台,还呆在权利位置上赶什么?

    认真的想,这实在是一种强盗逻辑,都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同强国打仗、吞并弱小国家之上。或许,这种强盗逻辑在春秋时代 行得通而在现在则行不通。统治者的主要职责是使国家富强, 人民幸福,为此可做的事和必须做的事太多了,必须要付出太多的精力。

    再说,内患并不是必然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在根本上是由统治者自己造成的。如果天下太平,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政治清明,统治者廉洁奉公,谁会起来造反?还是《水浒传》当中那句话说得好: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老百姓盼望的 是过和平安宁的日子,平白无故造什么反?

    国家的内乱,要么是政治**、治理无方、统治者荒淫无道,致使民不聊生造成的,要么是由统治集团内部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争权夺利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试图以对外扩张和侵略来治病,充其量是治表而无法治根,甚至更有可能加重内乱,使毛病积重难返,直到病入膏育,不可救药。

    话虽然这么说,晋军毕竟会打仗,最终获得了鄢陵之战的胜利。他们所凭借的,不是正气和道义,不过是正确的战略战术罢 了。这同政治**、扩张野心膨胀是两回事。他们首先做到了知己知彼,摸透了楚军的六大弱点,这六个弱点中几乎每一个都是 致命的。比如主帅不和,在两军对垒的残绘战斗中必然会令出两端,弄得士兵不知所措。比如贵族子弟参战,这些个公子哥儿养 尊处优惯了,趾高气昂,志满意得,却吃不了苦,没有战斗力,成 事不足,败事有余。这样一来,对敌方的弱点了如指掌,因此胸有成竹,怎能不打胜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