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其他书籍 > 帝国残梦-美利坚霸权主义的终结 > 2. 头号经济强国神话破灭(3)

2. 头号经济强国神话破灭(3)

知道有多少电脑专业的毕业生因就业无门而赖在学校不敢毕业,此情此景使人很难想象不久前曾经有过的“新经济”的空前繁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确实为美国经济20世纪90年代的持续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此一时彼一时,昨日好景已经恍如南柯一梦,只能面对一片破碎的“网络经济泡沫”徒唤奈何。

    几乎与此同时,美国的金融危机也露出端倪,而且一旦现形,就如洪水猛兽一般横冲直撞,冲击力之强,破坏性之大,到了《华盛顿邮报》所说的“资本主义的中枢神经”都遭到毁坏的严重程度。美国的“会计丑闻”,就是一种泡沫经济作用于金融业的典型后遗症。在泡沫时期,不断增长的获利回报与同步上升的股价掩盖了财务问题,同时企业的经营者也愿意相信未来的经济增长将使问题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泡沫越大,持续的时间越长,人们就越是倾向于相信未来的增长将使问题迎刃而解,或者根本不是问题,或者只想在自己人内大捞大赚,出了问题等后人来了再说。而在这样的环境下,CEO们似乎也越来越倾向于以非法手段扩大获利,忽视任何风险。但是,一旦泡沫破裂,财富大幅度缩水,这些欺诈、造假问题就会显露出来,人们才开始对早就应该注意的问题口诛笔伐,接下来就是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和民事责任。但关键的问题是,金融业几乎百分之百地建立在信用和信心的基础之上,没有信心支撑,既使摩大厦也会瞬间崩塌。美国就是这样,投资大众对市场、企业盈利、政府监管统统失去信心,曾经如潮水一般涌来的资金又像潮水一样退去。

    泡沫后的贪婪与黑幕

    在泡沫经济时期,工商业界几乎人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越轨行为,此时贪婪是正常的,自我约束倒是反常的,在这种大环境下才形成了贪婪竞赛,将贪婪推到疯狂的地步。此时就是严肃的学者也会昏昏然起来,充当泡沫经济的吹鼓手。即是一向出言谨慎的格林斯潘也多次对美国以硅谷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的前景做出过高度乐观的评价,结果证明,这些评论也有将泡沫经济的前兆误判为新经济形成的前奏之嫌,客观上对美国这场空前的泡沫经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人一向认为自己的公司制度完美和健全举世无双,并经常以此贬低和打压其他国家的企业管理体制。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为90年代及新经济揭开了序幕。以往企业的道德准则和管理体系被冲得七零八落,代之而起的“新企业精神”追求最快速度的致富,于是一批私欲膨胀的CEO脱颖而出,他们个人的野心超过了团队合作的愿望,一味冒险,却无视对风险的管理,只顾追求规模的膨胀,很少考虑收支的平衡,负债累累是普遍现象,是非不明,道德败坏。这种情况下,再加上外部制约、管理体系的蜕变,可谓内外受敌,危机的到来的确是不可避免。

    从美国陷入会计丑闻的巨型企业群体可以看出:安然、哈利伯顿、哈肯是能源公司;世界通讯公司、环球通讯公司、奎斯特通讯公司等是电信巨头;莫科公司、必治妥公司、强生公司等是制药业的巨型公司;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威旺迪环球集团等是媒体界首屈一指的老大;泰科国际有限公司、施乐公司等则是大型的综合企业;花旗银行集团、JP·摩根是美国银行业的执牛耳者,美林证券、安达信则是金字招牌的券商事务所、会计公司。所有这些美国经济的顶梁柱,要么直接上了丑闻榜,要么受到了国会、司法部、证监会等机构的刑事或者民事调查。

    网络、能源、制药、通讯等朝阳产业纷纷落马,银行财团、会计公司、证券事务所等伴生机构频频失足,最前卫的与最传统的都改变了起码的矜持和操守,一同跳进泡沫经济的浑水中搅得泥沙俱下。耶鲁大学商学院院长评论说:“在泡沫经济时期,处于追求利润的驱动和竞争的压力,整个大环境下工商业界几乎每个热点都有可能在某一方面有所越轨。”如在此期间汹涌澎湃的电信业,在通官账和虚报的利润太高股价,轰轰烈烈地在股市上圈钱的时候,很多被媒体吹捧的石破天惊的“交易”,实际上永远只是“概念”,从来也没有真正付诸实施过。曾经接受美国联邦刑事调查的奎斯特电讯公司承认:从1999年到2001年的三年间,该公司共虚报收益达11亿美元,主要手法是通过所谓的“SWAP”交易。在整个90年代,这种交易在美国的电信业相当普遍,实际上就是电讯公司之间进行的“光纤容量空间”的空头交易,对外公开宣称的目的是扩展自己的业务能力,名义上的买方通常会在一段长时间内,分阶段逐步付款。但美国联邦政府经过调查发现,奎斯特和一些电讯公司在这中间大肆欺诈,互相之间将自己多余无用的“光纤容量空间”进行所谓的“交易”,在卖出的过程中实际没有任何资金入账,但他们或者将多年以后才可以实现或者永远无法实现的利润收益“估价”做账,或者干脆自己编造数字做账,夸大销售收益和盈利。疯狂圈走投资者高达7亿多美元的温尼克,也是这方面的老手,他领导的环球通讯背后的类似黑幕更为惊人。

    前景凄凉

    事情到了这种地步,美国21世纪初的这场经济泡沫破灭带来的冲击是否会导致大萧条历史的重演,美国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无须悲观。但是,遭受了十年经济衰退之苦的日本专家却认为很有可能,个人财富与股市直接挂钩的情况在美国空前普遍,所以股市崩溃造成的损失对企业对社会对个人都相当惨重,因股市连连下挫而动摇的美国经济,已经开始出现类似于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之后的症状。企业丑闻频传引发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度下滑,就是例证。在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股票市场崩溃后大约一年半的时间里,曾经被世界特别是美国胆战心惊的“奇迹日本”被“丑闻日本”所代替,证券公司填补客户亏空事饥东洋信用金库掏空存款的事件也接连发生,而且在80年代增长强劲的对生产的投资也一落千丈。种种情形,与现在的美国极为相似。美国90年代后半期的强劲经济增长,使得许多大企业都选择对与数字技术有关的设备进行投资,以至于这方面的投资长期保持的两位数以上高速的增长。但从新经济泡沫破灭后,对数字技术设备的投资猛然放缓,然后甚至进入负增长,说明投资者对美国新经济的信心已经破灭了。“无须悲观”只是为美国的经济打气而已,而信心的破灭则决定了美国经济的前景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