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小说 > 其他书籍 > 帝国残梦-美利坚霸权主义的终结 > 2. 输了地球,赢了世界又如何? (2)

2. 输了地球,赢了世界又如何? (2)

,关于臭氧层枯竭的国际研讨早在1976年就开始,1981年各国政府开始谈判,1985年通过了《维也纳公约》,但就“分阶段停止使用破坏臭氧层的物质”达成的,仅仅是外交上典型的一纸空文,没有目标,没有抑制手段,也没有任何有约束力的义务。时任美国环境保护局长的李·M·托马斯坚持认为,“在这种事情上美国应该带头站出来”。1987年夏天,理查德·E·本尼迪克大使被派往蒙特利尔,率领美国代表团去进行谈判。9月,在美国的领导下,达成了一个明确有效而又得到广泛国际支持的《蒙特利尔协议》。

    但随着新的保守主义的抬头,美国的政治主张在两届里根政府和1988年的老布什政府期间明显变化了,反对“据认为掌握在不创造经济价值的官僚手中那些束缚有经济效益企业的条文”。里根的第一任内政部长詹姆斯·瓦特削减了旨在保护濒危物种项目的资金,推动了将偏远荒凉的地区租借出去开发石油、天然气的努力,并从联邦政府的管辖范围内大幅度减少了环境规划管理方面的责任。老布什政府的白宫办公厅主任约翰·苏努努,也认为环境保护主义者的立场往往是意识形态上的,由于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证明破坏环境的危险性,也无法证明其提出的某条措施的有效性,所以常常阻碍经济发展。他说,“如果你要做出的决定牵涉到上万亿美元,会影响到百万个工作岗位,就应该在已知的事实基础上作出决定,而不是被感情所左右。”苏努努反映了美国参议院的态度,而任何国际条约都需要参议院的批准。

    布什政府仔细掂量着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开始小心翼翼地为里约热内卢会议做准备。会议前夕,欧共体达成一项将美国包括在内的空泛条约,放宽了对目标和时间表的要求。布什在1992年6月13日参加里约热内卢地球峰会。当被问及欧共体是否正在扮演新的领导角色时,欧共体的秘书长劳伦斯·简·布林克霍斯特说:“可想而知,我们正在走向那个岗位。”然而,布什却坚持说,“我们是领导者,不是追随者”,“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不是拿来谈判的”。共同的标准都是经济。谁也不是真想改变美国的制度,尽管会抱怨美国人铺张浪费的生活方式,批评美国以世界人口的4%占了全球废气排放量的25%强。

    民主党的克林顿政府后,共和党42年来第一次在众议院获得了控制权,议长纽特·金格里奇对环境保护主义的态度在一次报纸的采访中暴露无遗。他说,“我热爱环境,但我在热爱环境时很吝啬。” 众议院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席唐·杨表示:“我看到一棵树,就如同看到一张用来擤鼻涕的纸。”他还补充说:“环境保护主义者是一个社会集团,这些人是民主党的工具。他们现在不是美国人,过去也不曾是美国人,将来也不会是美国人。”来自爱达荷州的女议员海伦·切诺韦思插话说,“环境保护政策是由一种感情上的惟灵论所驱动的,它威胁着我们这个社会的基础,侵蚀着宪法的基本原则。”

    小布什——我就不签议定书

    从里约热内卢到京都,解决细节问题的过渡性谈判会议,2000年11月13日至24日在荷兰的首都海牙召开的。美国谈判代表团的是副国务卿弗朗克·洛伊,他承认,在这十年的谈判期间,美国在减少排放量方面所做太少,对美国自己的事业于事无补;并相信许多欧盟代表想强行改变美国的生活方式,甚至于想惩罚美国。

    小布什上台,本来完全可以让《京都议定书》继续沉睡下去。考虑到加拿大、日本、俄罗斯和澳大利亚都反对,它几乎不可能获得所必需的占全球排放量55%的55个国家的承认,这样协议也就不会生效。或者布什可以重开谈判。然而,为了达到“满意的效果”,小布什公开宣布美国绝不会签署执行这份协议。

    因为无论是对美国的还是对欧洲的环保人士,布什都没有什么好感。作为石油专家和商人,他相信的是钻井取油和经济增长,对政府调控则持怀疑态度。他的能源计划包括:鼓励在北极国家野生生物保护区开采石油,提高联邦政府对研究和发展煤炭技术的资金支持,以及放宽对燃煤发电厂的限制。正如一位国务院官员所言,“布什政府认为环境保护主义是苏联解体后**者的新动向。他们痛恨**者。”而且,布什不相信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性,并确实认为在京都商定的措施会损害美国经济。他的经济顾问均来自能源供应界和铝业界。再者,在总统竞选期间,为了赢得像西弗吉尼亚这样关键州的支持,他向煤炭、电力、石油和钢铁公司许下了诺言。现在是兑现的时候了。

    2001年6月11日,布什前往斯德哥尔摩与欧洲首脑进行首次磋商前几小时,发表了这样的讲话。他说,《京都议定书》是一个“有着致命缺陷”的协定,它的“目标不现实,没有科学依据”,他不会遵从一个“会造成负面经济影响,会使工人失业、物价上涨”的协定。在外交领域,使用“表示关注”这种措辞,就已经算是一种严厉指责了,而这次的反应来得异常激烈。在斯德哥尔摩,瑞典政府称美国的决定 “令人震惊且会引起公愤”。英国环境大臣迈克尔·米彻认为,美方的说法“极其令人担忧”,是“一个跨大西洋的全球性对外政策问题”。而欧盟说它“深感忧虑”。欧洲议会的反应则更强烈,称:“为了满足美国公司的短期贪欲而牺牲世界上大多数人的长期利益,这让我们感到可怕。”日本敦促华盛顿重新进行考虑。澳大利亚强调指出,以美国消耗资源数额之巨,它有责任削减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卫报》更干脆就明称美国拒绝签署这一协议是一种“塔利班式的粗暴破坏行为”。

    2001年11月10日,经过修订的《京都议定书》在马拉喀什签署并开始生效。美国副国务卿保拉·多布里扬斯基坐在一边看着其他代表签署协议。此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美国看作是它们的敌人。